菲沙河淘金

卑BC直到菲沙河發現黃金,來自各地幾萬人湧進菲沙河淘金,開啟了卑詩的歷史,在本章節,我將帶大家走一趟菲沙河谷,深入一條難行小徑,發現他們的故事!

(一) 卑詩有多少金礦

1856年,在當時的菲沙河谷還是一片蠻荒野地,沒有任何定居者,黃澄澄的金沙就在菲沙峽谷的河邊意外地被發現,原住民將之帶回到甘露堡,哈德遜灣公司道格拉斯首席向總公司報告,總公司深怕淘金會影響其毛皮貿易收益,所以命令封鎖消息。
前往文章

(二上) 菲沙河谷探勝

1858年開始,當舊金山祇有六萬人口,西雅圖還是一個幾百人的小村子的時候,菲沙河谷,岩溪和巴克維爾先後發現黃金,幾萬人從美國同時湧進卑詩淘金,採礦活動嚴重影響自然生態,帶來天花、麻疹和其他流行疾病,
前往文章

(二下) 利盧埃特淘金

在利頓,如果您走左邊的菲沙河谷的話,現在有一條 12 號公路可以從利頓跟隨古道去到利盧埃特(Lillooet),沿途在 Cameron Bar 和 Foster Bar 當年都開採過金子,淘金客繼續沿著菲沙河一路逆流往上尋找,去到利盧埃特開採之後,再進入卡里布山區,卡里布第一條淘金路線,就是從利盧埃特開始。
前往文章

(三) 湯普遜河火爐地

卡里布篷車之路當初是一條收費的道路,通向一個從來未被開發之領域,自從1863年開通到蘇打溪之後,已有不少牧民北上開墾,也有一些淘金客留下來耕作,北陸高原遂成為今日農牧和林務業發達的現貎。
前往文章

(四) 帽子溪的前世今生

我們經過帽子溪牧場(Hat Creek Ranch)很多次,她祇是淘金熱潮時期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的眾多牧場之一,甚至沒有想到要進來,直到有一次我們進來打卡留念,卻因為她的地理位置優越,人文薈萃,
前往文章

(五) 備受祝福的克林頓

本來 Clinton (克林頓) 祇是淘金大道其中一站,卻因為內容豐富,不得不用更多篇幅為大家介紹,在本文裡,我們將先帶大家去到這個卑詩內陸高原的門戶,找到卑詩內陸最具歷史意義的古老民居,
前往文章

(六) 菲沙黃土高原 (上)

話說1859年春天,勤敏的 Aaron Post 等人繼續逆流而上,在距離 Lillooet 北方90公里遠的 Chilcotin 河口又發現新礦,激勵淘金客繼續前往菲沙河上游尋寶,菲沙河沿岸沒有道路,
前往文章

(七) 菲沙黃土高原 (下)

菲沙河谷沿岸沒有道路直接貫通,從 Big Bar Ferry 到達菲沙河上游必需的經由 Ferry 公路繞回海拔約1,000公尺的 Jesmond,然後經由毒湖路往北穿越,到達狗溪路和草甸湖路這三條碎石路的岔口,再循狗溪路返回菲沙河谷。
前往文章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