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維爾 (Barkerville) — 路的盡頭
在巴克維爾 (Barkerville) 讓人瘋狂的年代,但它並不是最早的礦區,繼 1859 年鄧列維首先發現馬繩礦源之後,翌年(1860 年),Keithley 博士帶領他的朋友們:Henry Wolf (沃夫),George Harvey (哈維) 和 Isaiah Diller (「孝子」迪勒)先後在喀富麗溪和 Wolf Gulch 找到他們的財富;那年深秋,John Rose,Ronald Macdonald 與 George Weaver 等人亦發現了鹿茸溪豐富的黃金礦床。於是,吸引成千上萬的淘金客湧上雪靴高原,搜索每一個溪谷。巴克維爾的内容非常豐富,我分成很多短篇給大家分段介紹。

先到的人有福了!幸運如 George Harvey 在哈維溪,與 John Cusheon 在松雞溪,接著是 Richard Willoughby (威洛比)帶領另外三個人在洛熹河,後來還有 Bill Cunningham (野性比爾) 的三人小組和 Ned Campbell 的10人隊伍在閃電溪,「鹿茸鎮」成為這些溪河的新服務中心。不過,這些金礦雖然收獲豐厚,皆不如「大漢」荷蘭彪、比利巴克、「卡里布」卡梅倫,以及「長人」雅培、「鋼條」Steel 與「孝子」迪勒在威廉溪找到的黃金蘊藏量那麼知名。在本文裡,歡迎大家伴我走進巴克維爾,訪尋這些挖寶群英的淘金路徑,一起分享他們發現黃金的喜悅,瞭解這片黃金山區的濫觴!

富田鎮 (Richfield) 的誕生
1861 年 5 月,由 Michael Brown,James Costello,Murtz Collins 和 John “Kansas” Metz 等人組成的探索隊伍,從雪靴高原翻越過禿頭山,一路向北方滑落到一個人跡未至的溪河上,首先有了新發現(稱:Discovery Claim),吸引了幾組礦工聚集挖掘。然而,相對於鹿茸溪的垂手可得,他們的收獲不算豐富,有些不奈的礦工開始暱稱這一條溪為 Humbug (騙子) 溪。直至長人雅培 (Ivel Abbott) 和 William Jordan 的組合在一次挖掘中挖出 50 盎司黃金,溪上歡聲雷動,礦工們受到鼔舞,莫不卯足了勁,全力工作。
到了 8 月,William Dietz (外號:「荷蘭彪」Dutch Bill)率領 Edward “Ned” Stout 和 Michael Burns 的團隊在 Stout Gulch 的出口,成功發掘出一條大礦脈,於是大家便以荷蘭彪的本名,稱呼這一條溪河為威廉溪。很多人聞風而至,豎立起許多帳篷,這個地方後來被稱為 Richfield (富田鎮)。

依據道格拉斯總督在 1859 年制定的黃金採礦法令規範,為求公平起見,每個礦工申請礦權必需有所限制,即每個人的礦坑範圍不得超過 100 平方英呎 (發現者可加倍),防止獨佔壟斷。礦工必需合作才能擴大礦坑面積權益,而且必需分工合作,例如為求保障他們的利益,發現者必須儘快派人趕往黃金專員最近的辦事處登記礦權;在發掘之前,鋸木廠通常是最先要設置的,礦工們必須砍伐大樹,用於建築塹壕和水閘以營造採礦條件,並建造小木屋和庇護所,還要有人補給和做飯。這些非常複雜和艱鉅的作業,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所以礦區內有很多人臨時合組公司,一方面增加採礦機會,另方面分擔工作。

在富田鎮剛剛誕生的時候,正如黃金專員艾雲形容:「礦坑,豎井,水槽,水車,帳篷和大小棚屋像在大火後的小草一樣,沿著小河遍地發芽;它是一個粗糙的地方,到處都是溝,坑,土堆,樹幹,水渠,塹壕和水閘,實際上,你幾乎不知道要去哪裡!」
富田鎮迫切需要住房,這些最早期的山牆式先鋒棚屋由圓木堆砌,燕尾榫用直角對齊予以固定,門窗用鋸切木板嵌合,這種建築形式祇需要很少的結構專業知識,可以由經驗不足的人來建造,礦工們給這種原始先鋒房屋取了一個名字:「黃金村屋」(Eldorado Vernacular),你可以在巴克維爾歷史村倖存下來的 Van Volkenburg 故居(52號舖)或 Louis Wylde 製鞋店(38號舖)觀賞得到。

黃金專員 Thomas Elwyn
威廉溪很快就一個小鎮,她最初是以新任卡里布黃金專員 Thomas Elwyn (艾雲)的名字稱為 Elwyntown,不久即被皇家工程師 Henry Palmer 上尉以其豐富的礦藏更名為 Richfield (富田鎮)。次年夏天,儘管在許多地方都覆蓋著帳篷,這個威廉溪上第一個成立的小鎮已擁有 63 間以棚屋為主的店鋪,包括:鋸木廠,兩間銀行分行,一家飯店,一家快遞公司,一家郵局,幾間酒吧以及眾多家商店,甚至有一個由哈帕兄弟與 Edward Tormey 合作設立的屠宰場,Bill Cunningham (野性比爾)捐獻興建了 St. Patrick 天主教堂,艾雲專員更組織了一支武裝護送隊伍,聲稱可將礦工的收獲安全護送至新西敏的金庫。

出乎意料,淘金路上治安良好,並不需要護送黃金隊伍,礦工們也非常遵守規定,礦區秩序井然,因為有人沒有繳交採礦許可費或重覆登記,而被沒收成果,也有人礦坑範圍超出規定,而被檢舉人分享了多出來的部分!例如 Henry Davis (1820-1900)就被戲稱為「十二呎戴維斯」,儘管力壯如牛的戴維斯不認識字,對呎吋卻不外行,當他從加州來到威廉溪,所有土地已被佔滿,但他發現有兩個相連的礦坑超出規定,他請求黃金專員前來丈量,丈量結果為 212 呎,超出 200 呎所限規定,於是戴維斯就在兩個礦權中間的十二呎土地上有效地申請了他的礦權。
戴維斯在這個十二呎的礦坑上總共提取了價值 12,000 美元的黃金,他後來將這個礦權賣給一個華人,該華人又挖到 25,000 美元收獲。從此十二呎的威名便跟隨著戴維斯,他後來在和平河鎮、Hudson’s Hope 與朱紅堡都設有百貨商店,與海灣公司的商店展開 30 多年的商業競爭,戴維斯晩年受風濕病所苦,身後埋葬在和平河鎮的東坡上,那個位置位在海灣公司商店上方,被他戲稱為可以讓他「向哈德遜灣公司撒尿的地方」。

1862 年,在新任卡里布黃金專員 Thomas Elwyn (艾雲, 1837-1888))親自駐紮坐鎮下,他花了 5,000 元預算,在卑詩内陸建造了第一間法院,其内部設有廚房和臥室,該法院木屋在 1882 年被現在這一座單層白色的木結構取代,它位於巴克維爾再往上游健行 1.7 公里處,直到 1912 年才完全退役。現在這座富田鎮法院已成為巴克維爾歷史名鎮的一部分,在夏季暑假會有演員扮演 Matthew Begbie (馬修·貝比)和 Peter O’Reilly (彼得·奧雷利)法官,以幽默的方式描繪當年審訊過程,非常有趣。
再說這位曾經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的艾雲專員,他接替了 Patrick O’Reilly 的職務,但是艾雲在卡里布的任期祇有半年,那年秋年,他想擁有威廉溪的股權,為了避免利益衝突而自動請辭,由於政府信任他的誠信,後來仍然聘用他擔任其他職位,他對架設 Collins 陸上電報線路與菲沙河上游航運出力甚大。1877年,艾雲擔任省府秘書長,直至去世,身後財産結餘竟然不到 100 元。

閃電溪上的繁榮
Lightning (閃電)溪的含金量是僅次於威廉溪。早在 1862 年春天,William “Bill” Cunningham (坎寧安,外號:野性比爾),Jim Bell 和 Jack Hume 這三個經驗豐富的礦工不想待在擁擠的威廉溪上浪費時間,因此他們離開威廉溪,試圖尋找更富裕的礦脈。
野性比爾是一個來自肯塔基的年輕人,他其實已經在雪靴高原一個以他的名字為名的坎寧安溪找到過一些金子,但是野性的比爾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賣掉坎寧安溪的礦權,繼續追踪礦源(那個礦址在 1930 年代成為 Cariboo Hudson 礦場)。經過三個月的勘探,坎寧安等人沿著陡峭的懸崖遠足,不慎滑到一條後來被稱為閃電溪的河水中,他們看到了他們想要的「黃色斑點」,每天的收入達到兩三千美元!
野性比爾是一位充滿陽光正氣的男孩,第二年冬季,他帶著財富回到維多利亞過冬並且結婚,坎寧安不止將新婚妻子帶到礦區,連他的岳父和岳母也一起跟來,他在新興的富田鎮不止建造了旅館,交給他的丈人打理,還大力捐獻興建了 St. Patrick 天主教堂。但是就在人生最興高采烈的時候,坎寧安得到噩運,他的故事後文待續!

接著緊隨而來的 Ned Campbell 和他的 10 人隊伍,據說在三日内,他們在閃電溪上游也淘出 170 盎司黃金,Charlie Holtz 是 Campbell 隊伍成員之一,他興奮地說:「我們稱它為閃電溪,因為它使我們像看到閃電!」於是,1862年夏天,在閃電溪上出現以 Van Winkle 為名的第一個定居點,那是一個祇有一條街道的小村子,街道的一側是礦工營地,由很多個帳篷組成,另一側則是通常的飯店,商店和麵包店,至少有 25 個企業開門營業。
但沒過一會兒,篷車之路沒有進入 Van Winkle,加上淘金量減少,這個村子開始逐漸沉靜。然而,1873年,又有人在閃電溪挖出一塊重達 30 盎司的大金塊,掀起第二波淘金熱潮,導致 Van Winkle 復活。聞風而至的礦工們很快便在更靠近篷車路上(閃電溪與 Last Chance 溪交匯),建立了一個名為 Stanley (斯坦利)的新礦村,那裡該有的店鋪都有了,還多了賭場和舞廳,巴克維爾的傳教士每個星期都會前來宣講。

由於斯坦利鎮熱度升溫,這個新興的村鎮一度吸引了許多巴克維爾居民移居,奎奈爾和巴克維爾很多商店都在這裡開設分店(包括廣利公司與和利棧),聚集的華人也不在少數。當時斯坦利有三家飯店,第一家是 J. Robertson 的斯坦利飯店,它在不久之後被巴克維爾名媛 Catherine Parker 買下;另一家是由 Alexander McInnes 經營的路屋,他是著名的卡梅倫金礦五個合夥人之一,後來定居在亞歷山大堡;最後一家是一位被暱稱為約克公爵的 William Houseman 從 Van Winkle 遷移過來的,他將他原來的 Yorkville Saloon 重新命名為 Lightning Hotel (閃電飯店)。

Catherine Parker 原來是一位胡廸前輩,那是一班跟隨淘金客來到卡里布的跳舞女孩。Catherine 最初在巴克維爾經營沙龍和賓館,並於 1873 年與採礦有成的礦工 John Austin 再婚,先後在富田鎮創立奧斯汀飯店及購置了斯坦利飯店,她並安排一組胡迪舞孃從巴克維爾前來斯坦利跳舞,娛樂閃電溪上工作有成的人。不過,斯坦利的熱度維持不到十年,1881 年,Catherine 又賣掉了斯坦利飯店,返回巴克維爾並買進當時鎮上最豪華的巴克維爾大飯店,不久之後,在 1880 年代中期,Catherine 便和丈夫移居溫哥華過好日子,她顯然是選對碼頭,在胡迪舞孃之中最有福氣。
巴克維爾另外一位著名女人 Fanny Bendixon (芬莉, 1820-1899)亦不示弱,她關閉她在巴克維爾的聖喬治沙龍,搬來斯坦利開設了 Exchange 酒吧,但是斯坦利熱潮急退,芬莉遂返回巴克維爾重新建立她的沙龍和招待所,她於中年發福,據說體態龐大,終身沒有離開過巴克維爾。

短暫的斯坦利經歷過 1880 年的沒落與 1905 年的大型地下採金時代,最終於 1933 年以後全部人去樓空,除了墓地之外,至今所有的東西都沒有剩下,但是,Lightning Hotel 卻是唯一的奇蹟地保留到現在?更神奇的是,她的現任主人以 235,000 元掛牌求售(含 1.6 英畝土地),以此推斷,其内部應該保持完整。事實上,原來的閃電飯店已於 1924 年燒毀,這座「珍寶」是1930年代由 John William 重新建造,其材料取自附近剛剛結束的 La Fontain 礦場,造型和造工較之其 60 年前的「黃金村屋」大有進歩。

現在斯坦利墓地,你可看到留在當地的人在當時的生活介紹,其中包括 John Evans 隊長,他曾經率領一支由 26 個威爾斯人組成的龐大冒險隊,通過巴拿馬遠道前來淘金,他們經過六個月的海上航行,於 1863 年 6 月抵達維多利亞,然後完成為期五週的艱苦跋涉,最終到達卡里布。
John Evans 的威爾斯人探險隊太晩到達,他們在閃電溪開採了兩個礦季,據說全隊總共花費超過 26,000 元旅費,結果僅回收了 450 元的黃金。後來有半數隊員回去威爾斯,另一部分流散到卑詩各地,祇有少數隊員留在卡里布。不過,虔誠的清教徒伊雲斯隊長並非一事無成,他於 1875 年曾當選卑詩省議員,可惜的是,他於 1879 年便在斯坦利回到主的懷抱,結束其短暫的人生!
現在埋葬在伊雲斯隊長旁邊的是長期留在礦區工作的隊員 Harry Jones (1840-1936),當年威爾斯人的隊伍共有八個 Harry,因他是全隊最年輕的,所以得了一個「哈利八世」的外號。Jones 在 1900 年代也在卡里布選區當選過卑詩省議員,在閃電溪度過餘生。

除此之外,斯坦利墓地上還有 36 個空蕩蕩的華人墓穴,因為他們在天之靈已經平安被運回香港歸葬家鄕!其中衹有一位例外,吉氏(None Gau, 1844-1928)的中文名字已不可考,祇知道她是一個視力很差的妓女,故別名叫:Blind Mary (瞎眼瑪麗),又名:「番薯」。吉氏中年與失意礦工黃萬丁同居,她倆曾獲得僑社資助回鄕盤川,豈料吉氏卻在起程前突然身故,祇有黃萬丁獨自回去中國。
1937年,加國華僑最後一次執運,唯獨吉氏並沒有被執運,留下萬里孤墳淒處異鄕。這是否因為她的妓女身分,而被華友忽視,仰或家鄉無人迎接她的骸骨回鄉?皆無定論。這些已被執骨的華人墓穴如今植物橫生,深度很淺,已難看出原來墓穴位置,如果坑内這些小樹未來長成大樹,就會永遠失去這些華人墓穴。

在進入巴克維爾之前,還有一個讓淘金客眼睛發亮的地點。早在荷蘭彪在威廉溪大聲喧嚷的時候,出生於密蘇里的 Richard Willoughby (李察·威洛比)帶領 Asa,Patterson 和 Tilton 等三個人在 Lowhee (洛熹)河也發現了一個金礦,這條河最後通向 Jack of Clubs 湖(現在的 Wells)。
威洛比選擇安靜,沒有急著回去申請礦權,以免驚動正在威廉溪上慌茫工作的人群,他們決定盡可能花最多的時間找到最好的礫石,集中全力在下雪之前獲得最大報酬。洛熹河不僅富含黃金,嵌有巨大金塊的基岩其深度不超過一米,所以工作起來也很容易。威洛比的小組僅僅開採了五個星期,就心滿意足的賣掉礦權,瀟灑地離開該地,估計他們總共獲得超過 3,000 盎司金塊,價值約達六萬美元。
容易淘取的金塊很快被一掃而空,洛熹河的村子隨即消失無縱。不過,它後來是著名的金石英礦場的所在地,必須建造幾公里長的水道,並深挖埋在深層的岩床始能獲得,幸好黃金收益遠比所有花費都來得豐富。

本文內容參考自:
- The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 A true saga of the romantic West, By Charles Clowes 1936
- 皇家卑詩省博物館
- Quesnel museum 網頁
- 卑詩省巴克維爾和威爾斯的Cariboo Goldfield的歷史和地質, 2008
- Barkerville and the Cariboo GoldfieldsBy Richard Thomas Wrigh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