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 巴克維爾 (Barkeville) 賞古概說

        巴克維爾 (Barkeville) 位於卑詩內陸高原偏遠的山區,卻是卑詩省的發祥地,故早於 1924 年便被加國政府宣佈為國家歷史遺址,1958 年卑詩紀念巴克維爾一百週年時,省府宣告成立巴克維爾歷史遺產村,將之加以保護,並於 2004 年交由巴克維爾文物信託會管理,該會僱用超過 150 名員工,使之成為北美西部最大的生活歷史博物館。時至今日,當你走進這座生活歷史博物館,你會驚嘆發現,她保留的歷史那麼詳實豐富。

        巴克維爾 (Barkeville) 保存著 125 間古蹟,每間房屋陳列室的展品,一切佈置都非常講究地盡力維持淘金時代的模樣,每年暑假,都有專業演員裝扮成歷史人物,為你訴說過去的事件和解釋文物典故,冀求重現當年風貎,有一些店鋪如中,西餐廳,麵包店,糖果店,照相館和禮品店皆如常營業,甚至皇家劇院的話劇秀和舞蹈表演都維持當年戲碼,還有馬車帶你遊覽園區,很值得大家利用一天的時間,在這個歷史村內細心欣賞。

巴克維爾是卑詩省耗資最龐大的生活遺產村,保留的歷史非常豐富詳實。

沙龍大火

        篷車大道建成後,取代了鹿茸山與福士鎮的崎嶇路徑,商品和財物更容昜進出,只要六至七天的時間,就可以把貨物和乘客從大埠運到巴克維爾,道路是出奇地安全的,金砂不需要勞煩黃金專員的武裝隊伍護送,僅憑 Barnard 的貨運服務就可以「使命必達」。在早期眾多旅客之中,其中有一群由荷蘭和德國妙齡少女組成的「Hurdy Gurdies」(胡迪)舞蹈團,她們被一些稱為「胡迪老闆」(Boss Hurdy)的人帶領,一直從舊金山就跟隨淘金客來到了卡里布,這些女孩雖然不會說英語,在孤立、遙遠和寒冷的北方,卻像好萊塢明星一樣受到大家歡迎,成為各家沙龍店的主要景點,礦工可以用一美元與她們共跳一支舞曲,或者請她們欣賞金子,籍此博取芳心。 其中最著名的 Bella Union 沙龍店,是由一位法裔名媛 Fanny Bendixon 開設。

Fanny Bendixon 隻身闖蕩到巴克維爾開設沙龍,當時她的年齡已不小了!

         Fanny Bendixon (芬莉, 1820-1899)出生於法國,大約在 25 歲時登上前往舊金山的輪船,她曾經是黒幫老大的情婦,後來和比她小 5 歳的 Louis Bendixon 結婚,在維多利亞開設過一間沙龍,可是不久後婚姻破裂,她隻身闖蕩到巴克維爾。1866 年夏天,芬莉在 Moses 理髮店旁邊的店鋪完成她的夢想,開設了屬於自己的 Bella Union 沙龍店。 

      1868 年 9 月,就在芬莉經營的 Bella Union 沙龍樓上,據說有一個喉急的礦工試圖熱吻一名舞孃,但是摔倒打翻了煤油燈,觸動火種造成屋頂立即起火燃燒,最終釀成大火,將鎮上所有 116 幢平房夷為平地,其中 30 戶為華人擁有,15 幢為沙龍酒吧,無一悻免,祇剩下一棟由屠夫 Benjamin Van Volkenburgh 建於 1864 年的小木屋得以悻存至今,成為巴克維爾彌足珍貴,最老資格的房子。

這座劫後餘生最古老的小木屋已拆除後來加建部分,以還原其本來面貎。

        Van Volkenburgh (凡·沃肯伯格)兄弟是從荷蘭經過巴拿馬而來的,他們像哈珀兄弟一樣,從俄勒岡趕牛上來,在富田鎮開設一個屠場販售肉品。但是 Benjamin 在 1870 年代便留下他的弟弟,帶著太太和三個孩子離開礦區移居往維多利亞,後來又在溫哥華水街開設肉品店!直至 1940 年代,在富田鎮出生的 Oliver Nason 購買了這座木屋,他在木屋上加建了前檐前廊閣窗和側窗,以安置他的家庭,不過在巴克維爾成為歷史村之後,這些加建的部分已被拆除,以還原其最原始的本來面貎。

        1868 年大火災那一天,英國著名攝影師 Fredrick Dally (弗德·達利, 1838-1914)那時剛好訪問巴克維爾,他完整地報導了大火之夜。對於巴克維爾在火災前的風景,另一位享負盛名的英國風景畫家 William Hind (威廉·辛德, 1833-89)也應該被提及,他在 1862 年參加了著名的「Overlanders」隊伍,花了半年時間,自安省穿越中部大草原,攀過洛磯山脈到達維多利亞,後來完成了 160 多幅在旅程途中的素描和繪畫,留下 1860 年代卑詩淘金熱最好的圖像。

這座政府化驗大樓曾於1875年再次失火,重建後増至兩層樓。

        在大火災之後,芬莉與 James Burdick 再婚,她經營過聖喬治沙龍,也曾在閃電溪設立過分店,最後回到巴克維爾守著她的沙龍,芬莉晩年身體發福,經常一個人坐在其沙龍門前的搖椅上,看盡這個黃金山區的人事蒼桑。

        芬莉的沙龍位在聖喬治飯店隔壁,就是現在 Nicol 旅館的前身。這間旅館有一段很長的故事,它的地坪原本是廣利行第一個舊址,在大火災之後被立刻重建,是巴克維爾最古老房屋之一,它在 1880 年被傳奇的芬莉買下,用作為沙龍和招待所,那時芬莉已經 60 歲,她沒有再離開過巴克維爾,直至 1899 年去世。

這座建物原本祇有單層,自從 1900 年代易手後,被加設上層成為一間旅館,其後更換過很多個主人,也曾被勝記中醫遷移到華人區。1920 年代,Thomas Nicol 從地産商 A.J. Harper 手上同時購入這間旅館與聖喬治飯店, Nicol 又將旅館遷回舊址,與聖喬治飯店一起合體經營,Nicol 旅館的名字就是從此時開始。Nicol 旅館現在雖然不能住宿,其内部卻被園區特意恢復回維多利亞時代韻味,並設成博物館讓大家回味,很値得入内參觀。

右二的 Nicol 飯店原本祇有一層,是 Fanny Bendixon 賴以終老的沙龍所在。

巴克維爾歷史房屋

        巴克維爾在大火之後立即重建,在六個是期後就有 90 多棟新房屋被建立起來,而且主街道變寬闊了,兩旁的商戶由木造的架空行人道連接起來,以避開山洪時常導致的泥濘。

        其實在巴克維爾大火之後,其淺層砂礦產量一直以下降,個別採礦的方式逐漸式微,被水力或大型機具採礦的公司取代,加上和平河和奧米尼卡等礦區也吸走不少人口。尤其在 1870 年代中期,巴克維爾人口逐漸流失,幸好太平洋鐵路完成後,加上當時美國嚴重排華,華工無處可去,故有大量華工前來金窩尋找機會,彌補山城人口損失,在此期間,水力礦場逐漸成為採礦主流,居民由個別礦主轉變成礦場工人居多。

巴克維爾 (Barkeville) 不止保留房屋,還有這台始用於1880年代的碎礦機(Stamp mill)。

        到了 1890-1910 年,液壓採礦技術更進一歩提升,水力加強故增加採金收成,需要引入了一些勞工,例如 Likely 的 Bullion Pit 就是當時世界上水力最強的水砲,帶動該地經濟復甦(水力採礦嚴重破壞環境和生態,已於 1970 年代被完全禁止)。1920 年代是全球經濟的美好年代,卻是金礦業最低迷的年代,因為金價紋風不動,採金收入不敷成本,許多礦坑棄置,區内很多建築都在此時開始敗壊。直至 1930 前代金價調升,Wells 的金石英礦與島山礦開始開採,山城才重拾榮景,不過後來留在巴克維爾淘金的人,也轉變成從事服務性行業者居多。

留在巴克維爾 (Barkeville) 的Cornish水車,是水力採礦時代最早期的設備。

        儘管巴克維爾在 1868 年那場大火之後便立刻重建,大部分房屋是在 1880 年代華人移入,或在 1900 年代水力採礦復興時期增建,在 1869 年第一批重建那 90 幢房屋之中,有一些被棄置損毀,或者在後來的小火災中燒毀,加上 1930 年代金石英礦與島山礦先後開業,帶來一波建築潮,有更多老建築被改建或汰換。

        1950 年代,金石英礦漸入暮年,山城人口再次嚴重流失,很多房子人去樓空,任憑棄置,例如 Blaie 商店和 Hopp 辦公室都被露宿者當柴火燒了(John Hopp 是一個很著名的礦主,他自 1905 年開始收購了很多礦權,包括 1913 年收購的 Cariboo gold fields 公司),因此,在 1868 年大火災前後留下來的房子,其實祇有大約 12 間左右,其中下城區便佔了六間,其他五間分布在華人區和後巷。例如美麗的共濟會大樓,其正立面雖然寫著 1869 年,但其原始建築實際上在 1937 年被火燒毀,現在建物為共濟會在上址建造的第三座建築。

Masonic Hall (左上)是村内三棟不屬於省政府的建物之一,右中是 Blair 倉庫。

本文內容參考自:

歡迎分享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