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英美在東岸交戰,西北公司得以從美國人 John Astor 的太平洋毛皮貿易公司手上接收其剛剛建立的 Astoria 堡和 Okanogan 堡,John Jacob Astor (1763-1848)是德裔美國人,在毛皮貿易上與西北公司亦敵亦友。六年後西北公司又在哥倫比亞河與蛇河的交滙處建立了 Nez Percés 堡(後更名為 Walla Walla 堡),加上湯普遜於1810年建立的 Spokane 樓,這四座貿易站連成一線,率先控制了哥倫比亞河流域的毛皮貿易市場,建立哥倫比亞特區(美國人稱之為俄勒岡),湯普遜跨越洛磯山脈開闢出來的貿易路線功不可沒。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海灣和西北兩家公司的惡性競爭,使得雙方都陷入財務困境。1815年,連西門·菲沙都選擇退休,可是他隨後被捲入兩家公司在紅河殖民地(後來的溫尼伯)流血衝突,該殖民地是由蘇格蘭 Selkirk (修柯)伯爵主導,想將蘇格蘭的窮苦農民帶到紅河耕種的一項農業殖民計劃。
Selkirk 伯爵的農業定居計劃
蘇格蘭 Selkirk 第五代伯爵 Thomas Douglas (1771-1820)是一位有崇高抱負的大善人,也是終結西北公司的「大壞蛋」。當他看到蘇格蘭有很多窮苦農民沒有土地,生活顛簸,於是興起一個念頭,想將他們帶到北美洲耕種重啟人生希望;另一方面,當時美國覬覦加拿大的野心不減,他認為除非邊界被英國移民迅速填滿,否則無可避免地會被美國掠走,因此,他積極遊說加拿大修正反移民政策,推銷他的農業定居計劃。1803-04年,Selkirk 伯爵先後在愛德華王子島和 Wallaceburg (在底特律對岸)置地,作過兩次小規模的實踐。
紅河殖民地位於紅河與 Assiniboine 河岔口稱為 “The Forks” 的地方,自從新法蘭西的年代就是一個貿易站(Fort Rouge, 1738-49),許多個人貿易商經常留駐在該個地方,1809年,西北公司在此地新建成直布羅陀堡(Fort Gibraltar, 1809-16),作為其主要運輸通道。1810年,時值拿破崙革命風潮席捲歐陸,皮草市場大受打撃,Selkirk 伯爵在海灣公司財務困難時伸出援手,加入海灣公司成為公司的大股東,翌年,Selkirk 伯爵運用影響力,獲得海灣公司同意撥出30萬平方公里土地,以落實他理想中的農業定居計劃,他稱這塊特許之地為 Assiniboine (阿仙尼邦)殖民區,亦即下圖的紅河殖民區。
紅河武裝衝突
當時草原區還未劃分省界,統稱為魯珀特的土地,Assiniboine 分佈在現在的薩省南部,Ojibway (Anishinabe) 集中在緬省南部,勢力強大的克里(Cree)諸族佔據大草原北部,Chipewyan人住在亞省北部地區,有一半歐裔血統的 Métis 人各自成為一個個的小團體,到處遊走在兩家公司之間謀取利益。
紅河殖民計劃於1812年開始付諸行動,可是事前沒有與當地原住民討論,突然其來的不速之客不僅嚴重侵犯印地安人傳統領土,破壞印地安人賴以維生的草原自然生態,例如野牛數量減少,造成越野獵人的主要食糧乾肉餅(Pemmican)短缺,也阻斷了西北公司的運輸路線,所以這些從哈德遜灣進來的紅河移民,從一開始就被印地安人,Métis 人和西北公司獵人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想趕走他們,甚至引起雙方殺戮,終於釀成七橡樹慘案(1816),殖民地摧毀了西北公司的直布羅陀堡,換來殖民地總督共有21個人損失生命,連伯爵在區內剛建造的道格拉斯堡也被焚燒,Selkirk 伯爵後來報復,請來僱傭兵攻佔了威廉堡,兩家公司從商業競爭演變成嚴重武力對抗。雖然西門·菲沙事後獲判無罪,Selkirk 伯爵反而官司纒身,此事直接導致西北公司難以繼續經營,1821年被逼併入海灣公司。
喬治·辛普森的毛皮帝國
合併後的海灣公司被授權執行上加拿大法律,形同為加拿大西部的非正式政府,它最初分為兩個管理區域:北部和南部部門,有利可圖的毛皮貿易地區都屬於北部部門,由出生於蘇格蘭的喬治·辛普森(George Simpson, 1790~1860)擔任北部總裁(1826年後統領南北全區)。辛普森是一個精明能幹的管理者和偉大的旅行家,也是一位說一不二的獨裁者,在他就任那刻開始,便立下心願要走遍在他管治下的每一處土地,並破天荒地深入荒野親身訪問,他首先走遍草原地區各個堡壘,詳實瞭解旗下業務的缺失,重建公司組織編制,使得海灣公司迅速重整成功,恢復獲利。
辛普森毅精圖治,海灣公司的專營權力也因為接收了西北公司在哥倫比亞河流域的資產,從魯珀特的土地跨越洛磯山擴展到太平洋沿岸的未定疆界(英國稱為哥倫比亞特區,美國則稱之為俄勒岡),與美國毛皮商人展開更積極的競爭。
約克工廠快線
1824年8月15日,辛普森乘坐獨木舟離開約克工廠,自賈斯珀(Jasper)穿越阿薩巴斯卡山口,順著哥倫比亞河直達大河河口,僅僅用了84天的時間就完成旅程,比 “愉航者” (搬運工人)一般航程快了20多天。當辛普森視察過 Astoria 堡之後,可能出於未來國界的敏感觸覺,他並不滿意那裡位於南岸的地理位置,便命人在更上游的北岸處,打造一座全新的太平洋溫哥華堡總部(今波特蘭市對岸);基於同樣的地理原因,辛普森亦命人重新建造科維爾(Colvile)堡(在水壼河與大河岔口),取代原來的 Spokane 樓,毛皮貿易進入末頁的黃金時代。(Colvile是辛普森的叔叔,與Selkirk伯爵是連襟關係,是Colvile將辛普森帶進海灣公司的。)
辛普森經過這次訪問,研究了一條比以前更快的路線,他的貨物不再經過庫特尼陸路,而是從哥倫比亞河逆流而上到達大彎區,直接送上阿薩巴斯卡山口;辛普森回程時又在 Athabasca 河上增建了 Fort Assiniboine (1825),將阿薩巴斯卡山口送上來的貨物,在此轉騎馬匹經由陸路連接愛民頓堡,放棄曲折的阿薩巴斯卡河,到愛民頓下船改走較為平順的北薩斯喀徹溫河,經由 Cumberland 屋(1774)進入溫尼伯湖,最後集中在 Selkirk 伯爵為了運送新移民而新建的挪威屋(1817),沿著 Hayes 河到達哈德遜灣的約克工廠總部。
這一條新運輸路線被譽為「約克工廠快線」(York Factory Express),若平均每天行進約近40公里,旅行時間約為三個半月,遠較其競爭對手從前經由 Methye Portage、溫尼伯、五大湖區再到蒙特婁的漫長路線,節省將近半年時間。毛皮貿易在辛普森有效率的經營下顯得生氣蓬勃,讓海灣公司和印地安人都享受益處。
1826年,辛普森第二次出巡,又從和平河入山,沿著西門·菲沙開拓的新喀里多尼亞進入菲沙河前往甘露堡(1812),然後經由菲沙河低陸平原駛向喬治亞海峽,順著內海前往普吉海灣(Puget Sound),最後從後來成立的 Fort Nisqually (1833,今Tacoma)登岸,循陸路到達溫哥華堡。辛普森隨後命人在菲沙河下游建造了蘭里堡(1827),這是歐洲人在菲沙河下游建立的第一個貿易站,不過此堡當初以伐林,種菜和捕魚為主,並不是傳統的貿易站,宣示主權的意味較大。
1830年代,海灣公司先後在 Nass 河口和 Bella Bella 設立了 Simpson 堡(1831) 與 McLoughlin堡(1833),沿著麥肯齊走過的魚脂小路與新喀里多尼亞連接,這兩個海岸交易站收獲甚大,鞏固了海灣公司在西北海岸的貿易攏斷地位,亦為公司帶來可觀收益。
俄勒岡的大篷車
但是與此同時,美國移民開始遷移至俄勒岡,1830年,Smith 和 Jackson 的篷車開啟了進入俄勒岡的路徑;1834年,Nathaniel Wyeth 和 Jason Lee 先後在大河外圍設立定居點;1836年9月,Marcus Whitman 醫生和他的衛理公會傳教團抵達蛇河與哥倫比亞河交界,在靠近 Nez Percés 堡的 Walla Walla 建立了惠特曼定居點,敲響起毛皮帝國的第一響喪鐘;1836年,長老會傳教士 Henry Spalding 則在 Lapwai (近 Lewiston) Nez Percés 族的土地上設立了宣道點。1840年代以後,大量定居者更如潮水一般不斷湧進俄勒岡,不僅改變政治平衡,印地安人賴以維生的美洲野牛日漸減少,也為印地安部落帶來了新的傳染病,包括1847年嚴重的麻疹大流行。
1841年,辛普森被獲封為爵士,並安排最後一次長途視察業務旅行,他第三次來到洛磯山,沒有走獵人慣常的路線,而是騎馬去了傳說中的班芙,他從 Minnewanka (小鬼湖)入山,經由 Peechee 酋長帶路,渡過弓河,從現在的陽光村滑雪場的山徑穿越洛磯山脈(現稱 Simpson 山口),由庫尼河下行到 Spokane 樓接哥倫比亞河。總裁到達太平洋後,看著路上遇見的篷車,意會到炮火的聲音已經逼近,感覺時不我予,著人在溫哥華島設立維多利亞堡,然後渡海去到鄂霍次克,乘坐馬車遊覽貝加爾湖和聖彼得堡後回到倫敦,完成其19個月的環球旅行,他很可能是第一個循陸路環遊世界的人。
毛皮貿易最後終結
噩夢最終成真!應了 Selkirk 伯爵那番出於肺腑的話:「除非邊界被英國移民迅速填滿,否則無可避免地會被美國掠走。」海灣公司太過執著於毛皮貿易,唯恐定居者闖入將摧毀他的毛皮帝國,所以一直禁止該地區有任何定居者(紅河殖民地是唯一例外),以致失去殖民先機,當美國日益壯大,用人海戰術佔領俄勒岡,這隻睡夢中的獅子仍然無動於衷。在這段時間,曾經有辛克萊(James Sinclair)帶領100多名移民從紅河出發,渡過上圖的灑霧(Spray)河與弓河岔口,走灑霧河山口前往哥倫比亞馳援,奈何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邊界是54度40分,否則就打!」在美國鷹派政治人物響亮的口號下,適逢愛爾蘭馬鈴薯疫病造成大飢荒,英國內政自顧不睱,為求息事寧人,草草和美國於1846年簽署《俄勒岡條約》,北緯49度以南的哥倫比亞盆地儘歸阿美利堅國土,辛普森爵士未能成功保住他的最愛—溫哥華堡,英國紳士在北美洲再次被請出家園。
海灣公司的太平洋總部被逼遷移至溫哥華島維多利亞堡(1843),回過頭來在菲沙河上找到 Yale 設立中繼站(1848)(名字取自蘭里堡的首席交易員James Yale),想接通與 New Caledonia 之間的貿易路線,但鑑於菲沙峽谷實在險阻難行,故同年底即另再設立 Fort Hope(1848),改循 Coquihalla 小路先進去一個小地方叫 Tulameem,通過尼古拉山谷到達 Kamloops 內陸原有的 Okanagan 毛皮貿易小徑,再接 Fort Alexandria 繞道和平河回到約克工廠,此堡取名為「希望」,正反映海灣公司當時完全放棄了菲沙河通道,熱切期盼從 Hope 到 Kamloops 的運輸路線比較暢順易行的心情。這段新闢的山路,稱為「毛旅小徑」(Fur Brigade Trail),毛旅小徑的毛皮貿易祇維持了10年,即因卑詩淘金熱而告終。
1860年,辛普森爵士中風後病逝,享年70歲,毛皮貿易亦於1860年代加速衰敗,隨著魯珀特土地的貿易壟斷權於1869年轉移予新成立的加拿大聯邦,至1880年代完全終結!
俺喜歡歸根究底,大家可以在 Facebook 找到我:TonyChan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 BC Heritage
- 維基百科與加拿大百科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