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nel 全覽
從前篷車從 150 哩屋到奎奈爾可能需要大半天,現在自駕祇需要一個多小時(119 公里)。Quesnel (奎奈爾)位於奎奈河與菲沙河的交滙處,其名字來自毛皮商人西門·菲沙的得力隊友 Jules Quesnelle。從 1863 年到 1886 年的淘金時代,以及隨後的 1909 年至 1921 年由太平洋大鐵路(GTR)帶動的繁榮年代,奎奈爾是北卑詩汽船的停靠點。1921 年,從北溫市開上來的大東方鐵路(PGE)又以奎奈爾為終點站,後來汽車公路開通,加上二戰以後伐木行業蓬勃發展,使得奎奈爾成為卡里布路上最繁榮的巿鎮,即使到了現在,其伐木行業仍然活躍,人口數達到兩萬多人,是卡里布路上的第一大鎮,也是前往黃金古鎮巴克維爾旅遊最便捷的休息大站。
奎奈爾作為區域運輸中心,她的古蹟還真不少,其中以海灣公司商店最富歷史,那原來是築路承包商賴特建於 1863 年的自用住宅,1866 年海灣公司從亞歴山大堡遷來,將之購買並重新興建一間商店,1882 年再加以改建而成現貎。
當時海灣公司商店主要出售採礦,建築和運輸用品,也包括一些狩獵和誘捕用具,以及各種五金器具,食品和酒精等。他們接受礦工以黃金支付貨物,擁有自己的化驗室,也用現金從礦工那裡購買黃金。1919 年,海灣公司商店結束營業,該房屋被不同的人經營不同的店,其中包括 Lansdowne 農場 Moffat 家族的 Aveline Moffat Hill (1898–1980)。直至 1984 年,奎奈爾市府將其指定為歷史遺產,現用作禮品店和推銷當地藝術家的作品。
走在 Carson 大街,聖安德魯聯合長老教會建於 1911 年,是奎奈爾最古老的教堂,火警鐘樓也是在 1911 年建造的,火車站則是 1921 年大東方鐵路通車時落成。在海灣公司商店轉到前門大街,當時有很多鐵匠之家,散布在菲沙河岸兩側,卡里布飯店是 1916 年大火後重建的一座 2 層樓建築,而奎奈爾 (Occidental) 飯店最初是建於 1914 年的一所寄宿學校,1922 年進行搬遷和翻新後成為飯店。
在海灣公司商店對面是 Ceal Tingley 古蹟紀念公園(Heritage Corner),那是麥肯齊和西門·菲沙的登陸點,也是驛馬車的終點站和蒸汽船的停靠點。這位 Ceal Tingley 自 1970 年到 1976 年擔任奎奈爾市長,做了很多推廣觀光的建設,他與 BC 快遞公司的 Stephen Tingley 沒有關連。
古蹟公園展出的文物包括 Cornish 水車的複製品,該水車原高 16 英呎,是威廉溪最早用於水力採礦的設備;在此旁邊,還豎立著一組電報架,以紀念 Western Union Telegraph 公司的「Collins 陸上電報線路」,它在 1865 年從新西敏架設到達奎奈爾,於 1868 年延伸進到巴克維爾,更在 1907 年電報線到達育空,電報線路使得訊息可以快速傳達到這些偏遠地區,奎奈爾成為卑詩省北部早期通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接基地。
在古蹟公園地面上,殘留著第一艘到達奎奈爾的企業號輪船所留下的鍋爐,它是 1977 年從棄置在奥米尼卡的輪船殘骸裡拆運回來安放的;在公園後面的鐵橋是 1929 年建造,直到 1970 年被現在的 Moffat 大橋取代。Moffat 橋的名字是紀念該家族對奎奈爾的貢獻,他們位在亞歷山大堡的 Lansdowne 牧場自從 1883 年設立到現在。
周東海與周姓鄕親
從前奎奈爾儘管人口不多,卻有一條由數間華人商店組成的唐人街,巴克維爾的和利棧與仁和號在此處都設有分店,1920 年代後期,很多華人都離開了,祇有從事攝影工作的 CD Hoy (阿海)因為太過陶醉於邊城生活而留在奎奈爾,他的房子位於 McLean 街與 Barlow 道的拐角處,對面是一座大賭場,這座精緻的樓房是為了妻子和12個孩子而建造,其檐眉搭配著精緻木雕,因其建築在 1934 年那段大蕭條期間,在當時特别引人注目。
CD Hoy (Chow Dong Hoy)原名周東海(1883-1973),廣東開平縣人,白人常常將華人的尾字誤作姓氏,故直稱他作:CD Hoy。1902 年,阿海的父親為了孩子的未來,花下所有積蓄將 19 歲的阿海從香港送上前往維多利亞的輪船。1909 年,阿海去到巴克維爾礦區工作,他當過廚師,理髮師,修理手錶,辛勤工作賺錢寄回老家。
1910 年,阿海終於存夠錢在奎奈爾開設了一間雜貨店,並且買了一部照相機兼營攝影工作室,在那個荒涼和青澀的年代,攝影是非常奢侈的,但有很多華工請他拍照,阿海將照片冲洗成明信片,讓客人可以寄回中國老家慰親,他的客戶也包括白人和原住民。1930 年代金石英礦場開採,經濟受到帶動,阿海的雜貨店擴大為超市,照相館的生意興隆,1938 年,他與朋友在 Wells 合資設立發電廠,還開設了電影院,事業如日中天,當地居民全部認識這位 CD Hoy。
60 年來,阿海為該地的「邊城人物」留下 1,400多 幅照片,近年受到加國主流社會重視,被譽為卑詩早期兩大華人著名攝影師之一(另一位是溫哥華唐人街的周耀初, Yucho Chow 1876-1949),其遺世作品現在經常在加國各博物館展覽,他在巴克維爾取景的照片,亦成為重建歷史村的重要參考依據,是我們鐘愛攝影的華人朋友應該要認識的。
除了周東海之外,奎奈爾還有另外一位出生於當地的華人攝影師周祥榮(Chow Shong Wing, 1890-?),他亦被稱作:C.S. Wing。周祥榮的父親是和利棧於 1866 年成立時的原始股東,該商號在巴克維爾和奎奈爾都設有分店,但是周祥榮自小就被略有所成的父親帶回中國生活,在家鄕學會時髦的攝影技術。1907 年大清政局動盪,周祥榮偕同中國妻子回到奎奈爾,在其堂兄弟周禮堅(Chew Lai Keen)主理的和利棧閣樓,獨僻一隅用作照相室,為礦工們留下影像。
1927 年,周祥榮離開奎奈爾,在蘇打溪承接了一間商店,可是大蕭條來臨,周祥榮的商店倒閉,他移居往溫哥華之後不知去向。至於和利棧商店亦於 1939 年宣布結業,結束這間擁有 72 年歷史的老字號。不過,二戰之後,周禮堅的兩個兒子周龍輝(Charlie Keen)和周龍標(Billy Keen)又從溫哥華返回奎奈爾,以其父親「堅叔」的名義,重新開設了 Keen’s (堅記)雜貨店,後來又設立了 Keen’s Sports (堅記)運動服裝店,後者順利營運至今,大家可以在 Reid 街近 Barlow 路找到這家開業超過 30 年的服裝店。
奎奈爾週邊
奎奈爾有一處自然景觀很値得遊覽,越過 Moffat 橋在城西僅 7 公里處,那是被 Baker 溪切割出來的河谷,那裡有一個 Pinnacles (石峰)省立公園,除了欣賞奎奈爾的城市景色,還可以欣賞到一道千姿百態的巫毒森林(Hoodoo)。
1,200 萬年前,當熔岩覆蓋在較軟的泥岩和粉砂岩層,然後是冰河時期,當時冰川融化,雪水滲入裂縫,經過熱脹冷縮,一點一點地撬開裂縫;另一方面,略呈微酸性的雨水逐漸腐蝕個別的玄武岩層,且將之帶走,最後留下最堅硬的部分,並賦予它們圓柱狀和凸出的輪廓,便形成巫毒奇岩怪林。這些被風化後的玄武岩柱,富含鎂的白雲岩通常扺抗性最強,常常像帽子一樣戴在岩柱的頂部,若岩柱含鐵量較高,岩石呈紅色或粉紅色,若錳和銅含量高,則呈淡紫色和綠色,鐵被濾去則為白色,故岩石中的礦物成分,不僅影響岩石的硬度,也決定岩石的顏色。
沿著菲沙河上行往北方約 50 公里,就是黑水河的入口,那是 Carrier 族與海岸的 Nuxalk (努哈喀)人交易魚脂的主要貿易路線的起點。1793 年,著名的探險家亞歷山大·麥肯齊就是循著這條魚脂古道到達海岸,成為第一個通過北美陸地到達太平洋的歐洲人;1907 年,Collins 陸上電報線路亦循著黑水河北上,最終穿越卡西亞山區進入育空地區,可是黑水河區域沒有公路,讓我們無緣像麥肯齊那樣,欣賞得到那一片壯闊的高原景色。
從前在進入巴克維爾的 26 號公路入口,就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淘金鍋,其直徑為 5.5 米,重 1,400 公斤,它自從 1987 年以來就豎立在那裡,那鍋內狀似豬肉所代表的正是金塊,不是豬肉喔!在 1980 年代,在北卑詩的大道上,有一些小鎮為了吸引遊客,在遊客中心門前紛紛豎立起各式各樣世界最大的物品,作為地方景點或地標,例如威廉氏湖的大輪椅,百哩屋的滑雪板和休士頓鎮的釣魚竿等,奎奈爾是進入巴克維爾黃金窩的岔路口,在這裡豎起這座大金鍋真是恰如其分!(該金鍋已於 2020 年移至遊客中心)
這條進入巴克維爾的 26 號公路全長 82 公里,全程修整得非常平順,她將帶大家回到 150 多年以前那個編織美夢的時代,巴克維爾可能是大部分旅客的目的地,但在旅途上仍有一些歷史遺跡,我建議大家不需要趕路,不妨沿途停下來回味一下這些時代蒼桑。就在進入巴克維爾公路 26 公里,你會遇見到一間家客棧,名叫「楊木之家」,她那田園式的村舍是早期淘金客留下來開墾的一個明顯的例子,現在是卡里布淘金之路碩果僅存最原始的歷史驛站之一。
楊木之家 (Cottonwood House)
楊木之家最初是由驛馬車駕駛員 John Ryder 和 Allen Smith 於 1864 年搶建,輾轉之後被愛爾蘭人 John Boyd (約翰·博德)購入,後者是加州淘金熱的老將,他一面尋找黃金,一面經營路屋賺取淘金客的過路財。早在 1865 年,博德與合夥人在進入巴克維爾的計劃道路申請了 Wade 牧場,但是篷車路沒有遵照原來預定的路線經過他們的牧地,他們於是又跑到篷車路上另外再建立了 Coldspring (冷泉)路屋。
1874 年,雖然巴克維爾經歷一波低潮,路上的人流和路屋的經營者都減少了,博德仍然斥資了 5,000 元,買下楊木之家及其附近 1,000 多英畝的土地,交給較他年輕很多的太太 Janet 及其大舅 John Fleming 打理,他則來回於冷泉和楊木兩地兼顧,賺取微利。由於楊木之家生意較佳,博德家人逐漸將營運重心放在楊木,他們做了很多努力,除了保留 1864 年的原始路屋旅館,1888 年還增加了雜貨店,1890 年的禮品和糖果店,1895 年的穀倉型大馬廄,在這座路屋、農場和牧場上作多元化化經營化。
博德養育了十個子女,他很重視孩子教育,其大部分孩子都被送往新西敏或維多利亞完成高中教育,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父親。(卑詩省第一座高中是 1876 年在維多利亞開設,然後是 1884 年在新西敏,1886 年在 Nanaimo,1890 年在溫哥華,到了 1901年,Nelson 才擁有當地第一座高中,卡里布地區仍在苦候。)
1909 年約翰走了,楊木之家由 Janet 肩起重擔,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三個兒子只剩下哈利回來,幸好還有小女兒 Alice 留在身邊,甚至 Alice 結婚後,仍和丈夫 Jim Coreau 留在客棧幫忙。1920 年代是一個美好年代,但是對於卡里布礦區來說,卻是一個慘淡的年代,人口不斷流失,命懸一線,幸好金石英礦在 1934 年開始開採,採礦公司僱用的人員很多,路上恢復繁忙,讓博德家人能夠勉強維持生計。在這些日子裡,楊木之家從客棧,農場,電報站,郵局,加油站,甚至成為社區商業中心,在不同時代擔綱不同的社會功能,礦工們可以在楊木之家享受一頓豐富的熱食,討論山上最新鮮的話題,在客房內做個美夢,或者寄一封平安書信回家。
1940 年 Janet 去世,加上二次大戰導致山區人口再次劇減,農業和客棧都很難經營,1951 年,哈利面對現實,將經營了 75 年的家族產業出售給一個姓 Olrik 家庭,由於楊木之家保留著 1864 年的原始路屋旅館,那是淘金之路僅存的最後一間最原始路屋,它較重建之後的巴克維爾還要古老,其他如 Ashcroft、帽子溪或 108 哩的原始路屋皆被加建或改建,更突顯楊木之家建築群所散發出來驛馬車時代的原始氣味,極富歷史文化價値,於是卑詩省府在 1963 年出資將它買下,後來歸入 Barkerville 歷史文物基金會共同管理。現在楊木之家過精心修復,房間内擺放著古董家具,裝飾品,照片,銀器和陶器,每年夏天都繼續像博德家庭一樣,提供小木屋住宿和餐點服務,尤其是從木爐裡新鮮出爐的烘焙美食,熱呼呼的款待遠道而來的佳賓。
楊木之家是篷車大道進入 Beaver Pass 之前的停靠站,許多驛馬車司機不願意摸黑上路而在楊木之家停留,沿著流向菲沙河的閃電溪入山,那裡有一連串淘金時代的故事熱點。Coldspring (冷泉之家)距離楊木之家僅 8 公里,那是閃電溪與 Swift 河的交匯,從前博德的路屋早已消失了,現在是一個小野餐區。爬上 Mexican Hill,那是篷車之路最陡峭的山坡,它的名字是紀念此地一次驛馬車事故中喪生的墨西哥裔駕駛。
在這個山坡上還發生兩個留存千古的故事,有一年有一次驛馬車祇有女教師 Cassy Shaw 一位乘客,她在下坡途中突然向驛車司機要婚,否則威脅跳下山崖,這位驛車司機大吃一驚,他故作溫柔虛與委蛇,當驛馬車平安抵達奎奈爾,這位驛馬車司機快速神閃,後來這個山丘便被稱為:「美人跳」Lover’s Leap)。
美人跳還有另外一個故事,1866 年 5 月,James Barry 在這裡射殺了 Charles Blessing,目的祇為謀取 Blessing 身上的六塊錢,此命案後來被巴克維爾的理髮師 Moses 識破,結果 Barry 被貝比法官判處絞刑,而 Blessing 被埋在此處案發現場,他的墳墓成為卑詩省最小的歷史遺跡之一。
爬上山丘之後,再往前面一點就是 Wingdam 和 Beaver Pass。在 1900 年代,約翰·博德曾投資其大舅 John Fleming 在 Wingdam 的礦坑,1930 年代也有一間採礦公司在此處成立一個礦村,並築起一個水壩採礦(所以此地被名為:「翼壩」 Wingdam),可是開採成績都不如預期,大家棄甲而歸,那些房屋現在已經倒塌,重返自然,沒有半點遺跡留下。
所有道路都有盡頭,卡里布的篷車大道就介紹到此為止,在下一個系列,我們將走進 Wells 和巴克維爾,細數這片黃金窩的英雄人物!
本文內容參考自:
- Wikipedia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 Royal BC Museum
- Quesnel museum
- Gold Rush Trail from Quesnel Museum
-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 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1998)
- 《From Wah Lee to Chew Keen》(由和利到周堅) By Liping Wong Yip,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