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Williams Lake 到 Quesnel
湖水在融冰時發出隆隆雷聲,像笑聲懶洋洋地從山谷中迴盪,風吹過雲杉和松木,像哨兵在周圍山丘上吹響的哨語,即使有一天威廉氏湖會變成城市,美麗的自然和寂寞,也絕不會遙不可及!
威廉氏湖甦醒
自從篷車改道之後,所有人都搬到 150 哩屋,威廉氏湖被人遺忘了好長一段日子,連郵局都取消了,甚至沒有名字,祇被稱之為:平貝克的牧場。直到 58 年之後,太平洋大東方鐵路(PGE)到達,該處才有了轉機,由於火車不喜歡爬上 Deep Creek 的山坡,所以選在威廉氏湖設站,此地得以復活。當時的卑詩省省長 John Oliver (1918-1927在任)以與其相鄰的大湖的名字,將此地定名為威廉氏湖。
1920 年 1 月,寒風凜冽,大東方鐵路第一列客運和貨運列車駛進威廉氏湖,當時這裡祇有幾個新移入的居民,在車站對面的大馬路上,是新建的湖景飯店和 Roderick MacKenzie 新設的商店,這兩座房屋連同火車站,在可見範圍內就祗有這三座建築物,而且天氣非常寒冷,所以幾乎沒有甚麼通車儀式。
値得一提的是,該座火車站是大東方鐵路現在僅存的兩座原始車站房屋之一(另一座在奎奈爾),也是威廉氏湖最古老的建築物;而這一家湖景飯店是由華人 Jack Chow 投資興建,它與 MacKenzie 的商店同時在 1921 年的大火燒毀,不過它們又被立刻重建,共同支撐起威廉氏湖的經濟。周氏最終於 1945 年賣掉飯店移居溫哥華,該飯店亦於 2005 年的火災中一去不返,至於 MacKenzie 的商店後來被 IGA 超市取代,舊址現在換上一間酒吧和燒烤店。
威廉氏湖是紀念該族的酋長威廉,也許也紀念威廉·平貝克,平貝克的第一任妻子是威廉酋長的女兒,威廉酋長當年極力阻止族人參與奇科廷族與白人的衝突,避免了族人無謂的犧牲。
話說英國商人 Alfred Waddington 計劃從 Bute Inlet 建造一條鐵路,沿著麥肯齊走過的油脂古道通往亞歷山大堡,以取代途經菲沙河谷前往卡里布黃金礦區的路線,這將縮短鐵路接近一半的路程。但是,這條鐵路永遠不會建成,當時天花病正毀滅著每一個原住民村莊,奇科廷人獲知計劃,強烈反對其侵犯領土,而且恐懼天花傳染病繼續蔓延,1864 年 4 月,由 Klatsassin (克拉達辛)領導的奇科廷戰士襲擊了高原上的鐵路工人營地……白人展開圍捕行動……,習稱:「奇科廷戰爭」。
整個事件導致雙方都有 20 多人被殺,包括參與圍捕的帽子溪牧場園主 Donald McLean,以及事後有六名奇科廷首領被西摩總督判處絞刑。150 多年來,受到打擊的部落難免耿耿於懷,直至 2018 年,杜魯多總理和簡慧芝省長先後代表政府向奇科廷人道歉,期望為奇科廷事件劃上句點。
畢竟威廉氏湖是前往 Chilcotin (奇科廷,或 Tsilhqot’in )高原唯一通道,是一個十字路口,自從 1953 年有一條長達 454 公里的 20 號公路通往 Bella Coola,沿途高原景色風光優美。在威廉氏湖外圍有很多最早期在菲沙河谷成立的牧場,例如鹼湖牧場、幫派牧場和 Meldrum Creek 牧場,都可以從此路進入,所以威廉氏湖自從 1919 年便舉辦牛仔節,Stampede 比賽場地就設在平貝克的原來的牧地上,現在成為卡里布高原上每年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在國慶日的長週末舉行)。
1970 年代以後,伐木和旅遊業興起,威廉氏湖人口增加,現在居民達到一萬人,其中有兩成是 Secweepemc (悉古潘)族,大家不要少看這一萬名人口,那在卑詩內陸高原上可是排名第三,在卡里布公路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城鎮。現在建設宏偉的威廉氏湖旅遊探索中心,你可參觀奇科廷人博物館和卑詩牛仔名人堂館,至於那個被 Gustavus Wright「截彎取直」的 Deep Creek 地區,後來成為第一民族保留區,反而沒有可以停留的景點。
鄧列維與蘇打溪
離開威廉氏湖,卡里布公路經過 McLeese 湖之後再度與菲沙河會合,然後在 Soda (蘇打)溪變成河邊走廊,在蘇打溪之前,你會發現在菲沙河畔有一個原住民傳統魚場,那裡是 Xatsull (赫蘇)部落的歷史遺址,該部落和帽子溪的邦拿帕部落同屬於悉古潘大族,他們最擅長用土堆構成保暖的坑屋(稱:kekuli 或 Pit House ),那是悉古潘人一種傳統冬季房屋,其外層用土堆築成一個大洞穴,裡面內壁用扁柏木支撐,可容納 20 至 30 人,内部頂部中間有個大洞,讓族人在生火時空氣流通,它由一根圓木造成一道斜斜的樓梯通往屋頂,以方便進出或逃跑。這種用土堆築成的避寒居所在卑詩北部原來非常普遍,後來我們在 St James 堡,甚至在北極海的伊努特部落都看見過。
幾多哩算到蘇打溪(180 哩)之後就很少再算了,因為道路承包商 Gustavus Wright 的企業號已經在岸邊等著,準備好要將貨物和乘客接駁到奎奈爾。1862 年,當蒸氣船開航的消息傳開時,曾經有幾位新西敏商人聞風而至,例如身為蒸氣船股東之一的 Robert McLeese (1828-1898)和 Joseph Senay 便合資在蘇打溪搶建了 Colony 飯店,Peter Dunlevy 的 Exchange 飯店則緊靠近隔壁,也有一些人開設了商店,鐵匠店及酒吧。
1869 年,第二艘蒸氣船(維多利亞號)投入服務,將航綫延伸至喬治堡,兩年後,北卑詩出現新礦區,蒸氣船更被帶到 Takla Landing,以服務進入 Omineca (奧米尼卡)淘金的旅客。
鄧列維(Peter Dunlevy, 1833-1905)是卡里布的首位幸運兒,也是一位有成就的紳士商人,他自從在馬蠅河獲得首筆財富之後,早在淘金客還未大擧進入的 1860 年,已經在海狸湖設立路屋,那處是從 150 哩屋進入福士鎮淘金區必經之路。兩年後,鄧列維為了迎接篷車之路到來,又在蘇打溪圏購土地,設置牧場和興建飯店,他的牧場最終佔地 1,000 英畝,其中一半用來種莊稼,一半用作養牛,他最先娶了一位原住民太太,1875 年又與維多利亞的 Jennie Huston 結婚,亨受齊人之福,是蘇打溪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大地主。
鄧列維最終在整個卡里布開設了九間商店(包括 McLeese 湖),其總部就設在蘇打溪。可是蘇打溪的興旺,祇維持到 1886 年,因為北卑詩淘金熱結束,那一年蒸氣船服務中斷,所有人都走了,剩下鄧列維(包括他的第二任妻子和五個孩子)和 Robert McLeese 苦守著直讓他們哭笑不得的飯店,他們兩人都留在蘇打溪,始終沒有看到蒸氣船再次航行。
直到 1909 年,蘇打溪經歷了第二次繁榮,因為太平洋大鐵路(GTP, Grand Trunk Pacific)將要扺達喬治堡,它連接了溫尼伯與魯珀特王子港,於是蘇打溪的輪船航線再次復活。當時北卑詩共有 12 艘蒸氣船運行,其中菲沙河就佔了九艘,在那段日子裡,儘管蘇打溪,奎奈爾和喬治堡是蒸氣船最主要的停靠港口,但是也有一些冷門路線,例如在 Nechako 河上的 Vanderhoof 和菲沙堡,以及在 Stuart 湖上的 St James 堡,都有提供輪船服務。
1921 年,大東方鐵路開通到達奎奈爾,可用汽車連接喬治王子鎮,菲沙河的輪船服務宣告走入歷史,蘇打溪完全沉沒。鄧列維選對了金礦,卻顯然選錯了投資地點,因為到了現在,蘇打溪祇剩下幾戶人家和一些農場,沒有值錢的家產可以留給孩子。
在 1960 年代,有一個 Kaufman 家庭在鄧列維的土地上開始放牧,後來研發出一種特別甜的玉米,遠近馳名。直至現在,每年夏天收成季節,城市家庭都會扶老攜幼前來採摘,Kaufman 的農場除了生産甜玉米,櫛瓜(zucchini),小黃瓜(cucumbers),瑞士甜菜(swiss chard),甜菜(beets),豌豆和蠟豆,還有西蘭花,花椰菜,茄子,西紅柿,胡蘿蔔,辣椒,甚至芹菜和唐萵苣,種類相當豐富,他們的藥草園還生産香菜,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等草藥,歡近大家前往摘取。
「豬腿」路段
緊接在蘇打溪之後的是 Mud Lake (泥湖),從前也是進入奎奈爾湖的入山口,早期淘金者如鄧列維,George Weaver 和 James May 皆曾在湖畔設置路屋,由於蘇打溪商人 Robert McLeese 晩年曾代表本區當選卑詩省議員,故此地便被更名為 McLeese 湖,那些早期的路屋早已過去,現在搖身變成很多湖濱小築和一間度假村。
經過了蘇打溪和 McLeese 湖之後,沿途的路屋明顯減少,第一民族也從 Shuswap 族換上 Dakelh (Carrier)族,該族對白人非常友善,甚至先後兩次帶領麥肯齊和西門·菲沙的旅行隊伍到達太平洋。1821年,西北公司在被哈德遜灣公司合併之前,曾在這裡設立了西北公司歷史上最後一個貿易站,為了紀念亞歷山大·麥肯齊的壯擧,該建築被命名為亞歷山大堡。
1836 年,亞歷山大堡被燒毀,由於它是連接新喀裡多尼亞內陸與甘露堡的重要連接點,因此海灣公司對其重建,但這一次,它被重新安置在菲沙河西岸,因為那裡有更多可用土地,亞歷山大堡一直堅守崗位,直到淘金熱到達該區。1867 年,這座貿易站被關閉,海灣公司將商店搬到奎奈爾。到了 1877 年,亞歷山大堡的原始地點成為 Alexander McInnes (麥金尼斯, 1836-1911)的路屋和農場。
麥金尼斯是著名的卡梅倫金礦五個合夥人之一,他在維多利亞與 Elizabeth Roddy 結婚之後,在卡梅倫村和 Van Winkle (閃電溪)都擁有路屋,該區沒落後,才帶著四個小孩定居在亞歷山大堡。McInnes 於 1911 年去世,路屋此後由其女兒和女婿繼續經營,但是在二戰之後,路屋生意無以為繼,一切都消失在荒煙蔓草叢裡,卑詩省府曾說過要將之修復,卻始終沒有實現。
卡里布有一條「豬腿公路」?篷車之路早在 1863 年春天便拓寬來到蘇打溪,但從亞歷山大堡再延伸到達奎奈爾河口那短短 30 英哩道路工程,卻遲遲發包不出去,因為沒有人願意得罪賴特和輪船公司。直至兩年後的九月份,篷車之路終於由 Robert Smith 完成合約,被賴特罵他為「豬腿」(按照意思,應該是「狗腿」才對)。篷車大道建成後,奎奈爾取代福士鎮那條祇供礦工徒步行走的山野小徑,成為卡里布的主要運輸路線。這一段路在早期祇有七間路屋,因為驛馬車從 150 哩屋到達奎奈爾不到半天的路途,因此沒有必要在半路上停下來。
世紀農場 (The Century Farm)
即使如此,這一段路仍有兩間歷史悠久的牧場和路屋其名字留存到現在,第一間是 Henry Moffat 的 Lansdowne 牧場(近 Moffat 湖路)。1876年,23 歳的 Henry 從安省來到卡里布,他先在鄧列維的牧場從事貨運工作,七年後便在亞歷山大設立自己的牧場和路屋,並以當時加拿大總督 Lansdowne 侯爵的名字為牧場命名。那時候,Henry 聘用了一些中國工人,來回路程耗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將農產品運往 100 英哩外的巴克維爾出售。Henry 於 1947 年去世,他育有九個孩子,幾乎個個都享有長壽,該家族在奎奈爾享有盛名。今天,這個農場仍然屬於 Moffat 家人擁有,當然榮獲卑詩省府頒發世紀農場獎。
世紀農場獎(The Century Farm Awards)最早是 1937 年由美國紐約州農業協會發起,是對同一家族擁有和經營超過 100 年的農場或牧場的一種認可和肯定,1967 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先跟進響應,卑詩亦不落人後。
這路上另一家歷史悠久的牧場是澳大利亞路屋(190 哩),其名字源於一個瑞典人 Andrew Oleson,他在 23 歲時為了尋找黃金,曾經在澳洲待了 11年,然後前來追求卡里布金礦。Oleson 在維多利亞遇到澳洲人 George Cook 和英國人 Downes 兄弟,他們一起前往金窩淘金未果,便於 1863 年到達現址開墾牧場。澳洲人 Cook 在這裡度過一年艱苦生活,就離開了合夥生意,另外三名歐洲男子繼續努力清理農田和建造房屋,自從旅客開始停留在他們的路屋以來,那位瑞典人就將這間路屋冠上澳大利亞的名字,於是牧場就稱為澳大利亞牧場。
1903年,John Yorston 退出他在 150 哩屋 BC 快遞代理商的業務之後,他和他的兄弟 Robert 便合資購買了這座已發展至 1,500 英畝的澳大利亞大牧場。1938年,約翰將牧場交給了他的兒子,1974年,約翰的兒子又交給了他的兒子,直至現在,澳大利亞牧場由其年輕的第五代孫子孫女接管,他們在 9 英畝的玉米田上還營造了充滿樂趣的迷宮和鬼屋,每年都用不同的主題吸引遊客,大家可以用 “Cariboo Corn Maze” 捜尋到他們,Yorston 家族對卑詩省農業的貢獻至今超過一百年,所以也是一座世紀農場。
到目前為止,除了澳大利亞牧場(1903年)和 Lansdowne 牧場(1883年)之外,我們已經為大家介紹過 Maiden Creek (少女溪)牧場的 Dougherty 家族(1862年),由 Thomas Meldrum 開拓的 Meldrum Creek 牧場(1866),74 哩路屋的 Cunningham 家族(1891年),以及 Harry Coldwell 夫婦的 Coldwell 牧場(1914年);至於上帽溪牧場的 Parke 家族可以追溯到 Philip Parke 的 Bonaparte 牧場(1868年),而獨木舟溪 BC Cattle 公司的 Koster 家族,可以回顧到 John Koster 在鹼湖牧場(1861年)和 Henry Koster 購買 Crows Bar 牧場(1914年)時期,他們的後人至今仍為卑詩守護著這一片土地,實在讓人肅然敬仰!我將他們列舉起來,讓大家更容易在網路搜尋得到。
本文內容參考自:
- Wikipedia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 Royal BC Museum
- Australian Ranch History
-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