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 利盧埃特淘金

利盧埃特 (Lillooet)

        在利頓,如果您走左邊的菲沙河谷的話,現在有一條 12 號公路可以從利頓跟隨古道去到利盧埃特(Lillooet),沿途在 Cameron Bar 和 Foster Bar 當年都開採過金子,淘金客繼續沿著菲沙河一路逆流往上尋找,去到利盧埃特開採之後,再進入卡里布山區,卡里布第一條淘金路線,就是從利盧埃特開始。不過,利盧埃特淘金沒有維持多久,這條路徑很快便被篷車大道取代(包括從哈里遜湖上來的道格拉斯古道),不再經過利盧埃特。

太平洋鐵路建成後,當白人都離開了,許多華工仍然來到利盧埃特,他們對早期留下的尾礦再認真地篩取,尋找任何剩餘的金粒,不久之後,華工們發現有一種可以掙錢的玉石,名為:卑詩玉,在中國甚受歡迎,故在 1884 年到 1900 年之間,有近千名華人在 Cayoosh 溪上開採,成為僅次於巴克維爾的第二大華人礦區,當時在利盧埃特主街上至少有 10 間華人商店,其中尤以和興行最為知名。

Lytton Ferry
菲沙河上游河面廣濶,好幾處有免費渡輪承載省民連同車輛一起過河。

        回想在 1862 年淘金道路還未建成之前,運送物資成為一大難題,大家各出奇謀,讓人覺得異想天開的是,利盧埃特商人 John Callbreath 與 Henry  Ingram (英格拉姆)等人以每頭 300 美元的價格從舊金山進口了 23 隻蒙古雙峰駱駝,計劃代客運送貨物前往亞歷山大堡。這個主意原本不錯,駱駝可以負荷一千磅重量,那是馬匹或驢子的四倍,但是脾氣暴躁的駱駝無論在體型上和身體惡臭嚇壞了其他馬匹和許多路人,牠們柔軟的蹄子也無法應付崎嶇的礫石路,這 23 隻駱駝很快就被遺棄,有一些成為菜單上的主菜,也有幾隻被英格拉姆帶到奧根山谷的 Westwold 牧場,那是英格拉姆於 1864 年在當地開拓的第一個牧場。最後一隻駱駝名叫:The Lady,牠於 1896 年在英格拉姆的牧場倒下,23 隻駱駝的故事成為當地佳話,歷久不疲!

The Bridge of the 23 Camels
The Bridge of the 23 Camels,是紀念一個異想天開的故事。

        利盧埃特因為原住民在那裡放牧一種被稱為 cayus 的小馬,最初被稱為 Cayoosh Flat,這個區域處於海岸山脈的背風面,屬於「溫帶地中海型氣候」,故夏天乾旱炎熱,最熱的時候溫度可以高達攝氏40度以上,也被稱為「卑詩省的火爐」,這種乾燥炎熱的氣候在卑詩省非常罕有,最適合種植葡萄和煙草。

        在早期的淘金年代,許多礦工發現耕種和畜牧的機會要比探礦更加好賺。1861年,來自紐約的企業家 Johnathan Scott 首先在 Parsonsville 種植了卑詩第一批煙草;1863年,Lorenzo Latora 也從義大利引進葡萄,在噴泉山開始了他的酒園,那亦是卑詩第一間酒園。但是他們的事業都沒有維持下來,現在有一間葡萄酒廠,位在海灣公司當年沒有建成的 Fort Berens 位置上(在 99 號公路與 12 號公路的交匯處),是 2009 年才成立的。

The Old Bridge in Lillooet
這座建於1913年的老懸索橋取代舊時的擺渡,其橋上置有許多蝙蝠巢屋。

         1877 年,愛爾蘭移民 Caspar Phair (卡斯珀·菲爾, 1848-1933)從耶魯徒步 150 公里走路到利盧埃特接受教職,他後來與 Grange 農莊的 Cerise Eyre (1852-1933)結婚。Cerise 是 Martley 夫人前任丈夫的女兒,正當 John Martley (約翰·馬特利, 1828-1896)上尉和 Martley 夫人於 1861 年在涼亭山建立農莊,Cerise 和她的姐姐 Mary 留在英格蘭接受教育,1871年,Cerise 兩姐妹從英國前來加入繼父馬特利上尉的大家庭,她的姐姐 Mary 後來嫁給 Ashcroft 牧場的二主人 Henry Cornwall,而 Cerise 在 1879 年就嫁給了這位新來的教書匠。

        Grange 農莊(位於22哩)是 Pavilion (涼亭山)地區第一個農莊,馬特利上尉在那裡養育了三個孩子,他主要種植燕麥,大麥,蘿蔔和土豆,馬特利還運用馬隊將肉品和蔬菜運到卡里布,家境尚算富裕,可是他的農莊無人繼承,故於 1890 年代結束。

Fountain valley
從 Fountain 山谷到涼亭山有一些早期建立的農莊,Grange 農莊是其中之一。

卡斯珀雖然是官派老師,他在這個小鎮上幾乎兼任了該地區的每個政府職位,包括黃金專員,治安官,驗屍官,消防官和園管員,儼然是利盧埃特鎮長。在1880年代初期,他聘請建築商 William Duguid 以第二帝國 Mansard 風格為他的家人建造了一座精美的房屋,他們把它命名為 “Longford House” (朗福莊園)。1887 年,卡斯珀夫人 Cerise 在主街上買了一間家庭用品店,由她和十八歲的大兒子阿帝 “Artie” (Arthur Phair, 1880-1967)一起經營。

        1933 年,卡斯珀夫婦相繼去世,阿帝就像父親一樣包辦了鎮上許多政府職位,他喜歡攝影,將利盧埃特大部分歷史都記錄下來。1944 年,阿帝在金橋拍照時遇見了宮崎醫生(當時利盧埃特共有四個日裔集中營),由於利盧埃特唯一的一名醫生去世,他向集中營申請將宮崎醫生帶來朗福莊園,讓他住在一樓,並在前廳為他設立一間醫療辦公室,他自己則搬進商店後面居住。1947 年加國政府取消所有對於日裔移民的限制,宮崎醫生向阿帝購買了朗福莊園。

Longford House, Dr. Miyazaki house, Caspar Phair ,Lillooet
Dr. Miyazaki 故居前身為 Caspar Phair 住家,以第二帝國 Mansard 風格設計。

        Caspar Phair 家庭對利盧埃特貢獻良多,附近許多地方都留下他們的名字,你可以看到 Phair 溪,Caspar 溪,Cerise 溪,Caspar 山,Phair 湖和 Phair 路等。利盧埃特現存最古老的房屋就是 Caspar Phair 故居,該房屋設有斜屋頂,鐘形屋簷和四個獨特的閣窗,在 1944~83 年期間為宮崎醫生 (Dr. Masajiro Miyazaki, 1899-1984) 居住。宮崎正次郎 1899 年出生於日本,1913 年移居加拿大,自 UBC 大學畢業後,於 1929 年在密蘇里獲得骨科醫生執照,他曾於 1950 年當選為鎮議員,成為第一位擔任公職的日裔加拿大人,並於 1977 年被授與加拿大勳章。宮崎晩年搬到甘露市與他的女兒同住,在他離開之前,他將此座房屋捐贈給利盧埃特社區,故被稱為 Dr. Miyazaki 故居,而不是原來的朗福莊園。

        利盧埃特另一座美麗房屋位於主街 860 號,那是一幢建於 1901 年的維多利亞時期小築。至於利盧埃特第一座教堂是建於 1861 年的 St. Mary the Virgin 聖公會教堂,它是英國皇家工程師在卑詩大陸建造的三座英國國教教堂之一,也被視為淘金古道零公里的起算處,可惜它在 1960 年已被拆毀,現址成為利盧埃特博物館和遊客中心;另外,建於1892年、風光一時的 Victoria 飯店也於1981年毀於火海,不復存在。

利盧埃特有很多商店很有特色,此 KC Health and Gifts 為 Vanderwolf 於1980年設立。

淘金熱潮早已遠去,當我們現在遊覽利盧埃特時,除了看到很多被華人為了開採黑玉而堆積起來的石堆之外(在舊吊橋和 Park Dr,有些石堆高達 4 米),沒有多少特別古老的東西留下。不過,利盧埃特受惠於1900年代橋河地區的採礦事業,1912年開始興建太平洋大東方鐵路(PGE),以及在1932年才被大型開發的 Bralorne (巴朗)金礦帶動,加上橋河水電發力發展項目,使得利盧埃特仍然保持相當活力,不致於完全沒落。2015年,鎮公所有意在墓園旁邊興建一個新的遊客休息區,但有華人團體宣稱該處曾是華人墓園,地下埋有華裔先人而被制止。

        若沿著菲沙河往上,經過噴泉山,涼亭山和 Kelly 湖到達克林頓(47哩屋),從前也有很多路屋和古老牧場,自從被篷車大道取代後,途人稀少,尤其是從涼亭山通到 Kelly 湖那一段山谷古道後來成為大東方鐵路的軌道,車輛若非改走現在經過帽子溪的高速公路,必須在涼亭山岔口攀上涼亭山的山野小徑,才能到達 Kelly 湖,該條小徑路途雖然祇有 23 公里,可是非常峽窄,幾乎難以通行,我們走到中途便被逼折返。本文就介紹到這裡,下文我們將回到兩河交匯處的利頓,沿著篷車大道繼續走訪卡里布的黃金歷史里程。

從 Kelly 湖回望攀上涼亭山那一段小徑非常峽窄,幾乎難以通行。

本文內容主要參考自:

歡迎分享
Tony 烏騰
Tony 烏騰
Articles: 7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