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 年 6 月 13 日的一個星期天,大約下午兩點炎熱的午後,從海峽吹來徐徐微風,當時 George Keefer 和他的工人受僱於太平洋鐵路,正在漢彌頓街南面(近耶魯鎮鐵路圓屋附近)一處高地上清理樹林,他們將樹樁和樹根堆得像小山那麼高,然後用最原始的方法想將它們燃繞成為灰燼。可是,微風突然變成了狂風席捲起火焰,火苗順著風勢落在水街的房屋上,火勢以驚人的速度蔓延,相鄰的建築相繼陷入一團團的熊熊烈火,狂風很快使得火勢失控,在短短不到 45 分鐘的時間內,便將這座新城市建立的數百座建築物完全摧毀,造成多達 28 名居民死亡,連建於 1881 年最古老的 St. James 聖公會教堂的鑄鐘都溶化為一團熔渣,該教堂然後在 Gore 夾 Cordova 街找到一個新的位置,該鑄鐘殘骸可以在溫哥華博物館看到。

祇有極少數房屋能夠倖免於難,喜事定鋸木廠商店是唯一至今仍被保留下來的,它後來被遷移至 Alma 街腳下並改建為博物館;福溪附近(今科學世界) Bridge 旅店和幾處住宅未受波及,該旅館當時被用作臨時太平間;Prior 街有三座小木屋倖存下來(但它們在 1930 年代被拆除);以及堅固的 Regina 旅店得以逃過災難,還有奧本海默的大廈,當時它仍在建設中。
這間 Regina 旅店位於水街夾 Cambie 街西南角的黃金地段(水街 300 號),正對著現在著名的蒸汽鐘,但是這間逃過一劫的旅店,最終於 1907 年被其新主人改建成為四層樓愛德華時代風格的愛德華飯店(如下圖),它被非常昂貴的花崗岩石材完全包裹,下層樑柱用鑄鐵裝飾,在當時的建築中異常罕見。愛德華飯店現在是一座商辦大厦,樓下兩層為 Water St. Café 餐廳。在其右側是同樣建於 1912 年的 Taylor 大樓與 McPherson 大樓,其原址是建於 1888 年的 Oriental (東方)飯店,McPherson 大樓前立面的棕褐色磚內嵌著紅磚菱形圖案,是由 Townsend (譚森)父子設計。

大火災使得溫哥華重新開始,來自鄰近鄕鎮的物資緩助非常慷慨,並在幾天內為該市籌集了數千加元,其中一部分用於購買溫市第一輛消防車;喜事定鋸木廠經理 Richard Alexander 後來提供工廠内的所有木材,好讓大家儘快重建。居民組裝了帳篷作為臨時避難所,重建工作在第二天就迅速展開,幾個月後,新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企業重新開業,創造出一座偉大城市。
在 Carrall 街夾水街之間是當時城鎮的市中心,Tremont 旅館(Carrall 街 210 號)在大火之前擁有一間很受歡迎的酒吧,幾天後,它最初以簡陋的小屋重新開放,但幾個月後,新業主 John Abrams 決定用磚石重建了他的旅館(如下圖),故又名為 Abrams 樓。它曾被標榜為溫哥華第一間磚砌旅館,是本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仍然屹立在原址上,其採用維多利亞時代簡單意大利風格,前立面採用齊平的彩繪磚,從二樓有一對伸出的木製陽台。它的樓梯非常窄小,大胖子一定擠不上去!

John Abrams 後來成為大業主,他在 Carrall 街和 Cordova 街擁有幾間商店,根據 Changing Vancouver 網頁紀載,Abrams 於1890年還擁有了當時城内最富麗堂皇的 Alhambra 大飯店,可是 Abrams 在 1893 年去世,他的商業王國隨之瓦解。曾經有一段時間 Tremont 旅館被更名為 Kings 旅店,直到最近十年,Merrick 建築設計公司將 Abrams 樓修復並作地震升級,在其 11,618 平方呎室內面積內規劃了五個住宅和兩間商店,並於 2019 年 10 月以 1,085 萬加元轉售。

在 Tremont 旅館左右兩側分別是 Ferguson 街區加建於 1889 年的商店和 Town & Robinson 樓(1889),前者後來被 Frank Filion 購買作為雜貨店。Frank Filion 夫婦是來自蒙特婁的雜貨商,他們在 1895 年搬到了當時祇有一層樓的Ferguson 街區商店(Carrall 街 204 號),並於 1909 年聘請了 Parr & Fee 建築師在商店上方增加兩層作為旅館,它的名稱在甚麼時候更改為 Glory 旅館已不可考。其斜對面分別是 Alhambra 大飯店(1887),Bodega 旅店(1900)以及 Alfred Ferguson 建造的 Boulder 飯店(1890),皆是蓋斯鎮早期混合旅店和商業建築的典型代表。

Ferguson 街區位於楓樹廣場最顯眼的角落之一,是最早從灰燼中重新升起的磚石建築,大家對 “Ferguson” 這個名字可能覺得陌生,但是英吉利灣有一個岬角留下他的名字。Alfred Ferguson (弗格遜, 1843-1902)是一名來自美國的土木工程師,因為承包建設太平洋鐵路的隧道工程,而於1885年聞風到達溫哥華。當太平洋鐵路出售溫哥華土地時,弗格遜站在隊伍最前面的第一位(CD Rand,Walter Graveley 和 James Horne 站在他後面),因此選購了位置最佳的土地,他後來成為房屋開發商,身價因而水漲船高,他曾經擔任水務公司的董事,也是電氣街車六個發起人之一。可是弗格遜膝下無兒,他將大半遺産留給溫市,所以市府命名弗格遜角永遠提醒著他的慷慨。

大火災後,弗格遜立刻委託 WT Whiteway (威廉·韋威)設計了這座建築,Ferguson 街區展示著維多利亞時代意大利風格,當時溫市沒有製磚廠,所有建築材料都是從舊金山乘船運載來,但它於 1887 年初就建成了,稱得上是溫市現存最古老的房子之一,CPR 土地辦公室及地方法院都立刻搬入辦公。這也是韋威在溫市的第一座作品,故罕見地在基石上刻下他的名字。不過,Ferguson 街區幾乎在它建成前後,弗格遜就將這個街區賣給 Hugh Chamberlain,並一度更名為張伯倫街區。張伯倫在後方增加了一層(後來成為 Filion 雜貨店),又在建築物的側面增加了兩戶,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結構。

除此之外,蓋斯鎮在火災後立刻重建又能保留到現在的建築物包括 Alhambra 飯店(1887)、Oppenheimer 倉庫(1887)、NS Hoffar 設計的 Arlington 樓(1887)及其作品群,其他較早期的建築還有:水街 117 號的 Lovell 樓(1889),Carrall 街 325 號的 McConnell 樓,Abbott 街 228 號的 Hickey 樓(1889)與其隔壁 234 號較小的 Rees & Higgins 樓(1889),以及 Abbott 街 306 號的 Dougall 之家(1890)等。
本文資料來源:Heritage Site Finder,Historic Places 及 Changing Vancouver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