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溫哥華第一個居民是誰嗎?不是蓋斯鎮開設酒吧的口水傑克 (1867),更不是喜士定鋸木廠的第一任老闆 Edward Stamp 船長 (1865),也不是在南地開拓半島上第一個農場的 McCleery 兄弟 (1863),他們是三個被戲稱為「三個菜鳥」的人,包括 John Morton (約翰·莫頓, 1935-1912) 和他的表兄弟 Samuel Brighouse (山姆·布里豪斯, 1936-1913),及其友伴 William Hailstone (海斯通, d. 1912)。現在英吉利灣的海旁大道就是以莫頓的名字命名;從前在列治文市政府後面一路延伸到北面河邊那一片土地都是 Brighouse 的耕地,加拿大天車線列治文的終點站亦採用了 Brighouse 的名稱,以紀念這一位拓荒先驅。
溫哥華從一開始就不缺乏房地産的投機炒作,土地一直是此地最大的產業和最大的商品,至今仍不例外。財富從來都分配不公,根據 Jesse Donaldson 在他的《命運之地:溫哥華房地產史》書本中總結道:「1886 年 5 月,溫哥華祇有 600 多座建築物。到了 1889 年底,溫哥華由 20 個人擁有該市 50% 物業,130 人持有 85% 物業,剩下的 15% 留給該市其他 10,000 多名居民分配。」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幾位溫哥華早期土地炒家的故事。
三個菜鳥 Three Greenhorns
溫哥華的故事始於西端區 (West End),那裡原本是 Coast Salish 民族 Squamish、馬斯琴和 Tsleil-Waututh 人的重疊領域,一直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才被敲開大門。1862 年,「三個菜鳥」在現在 Bute 街腳下的 Harbour Green 公園岸邊發現了煤炭,他們稱該處為:煤港 (Coal Harbour),便以每英畝 1.02 元總共 550.75 美元的「高價」,向剛剛在新西敏新成立的卑詩殖民地政府購買了煤港以及包括整個溫哥華西區的 540 英畝森林土地,那是當時圈購野地的最高限額 (每一個人限額 180 英畝,而且圈購人在前五年之内,每年必須要在上址住滿半年)。他們以高於每英畝 1.00 元官價購買土地的行為被新西敏居民嘲笑,認為他們在偏僻的地方購買了無用的森林野地,因而得了「三個菜鳥」 (Three Greenhorns) 這個稱號。
「三個菜鳥」是以約翰·莫頓為首,他與他的表弟布里豪斯一起離開英國約克郡來到卑詩,希望在卡里布淘金熱中發財。在旅途中,他們遇到了同鄕的海斯通加入他們。但是他們不是淘金的材料,礦區沒有三人立錐之地,他們失意地步行 700 公里返回新西敏,然後造了媒港的發財夢。
三個菜鳥最初打算在他們的土地上開採煤礦及建立製磚廠,故在岩壁上建造了一間小屋 (據說是在今天 Marine Building 的位置),他們花了幾年時間清理小徑並輪流住在這片土地上,可以說是西端區第一代白人居民。但是菜鳥們很快發現煤港的煤炭含量不夠,而且離主要市場的新西敏太遠,根本沒有條件足以設立製磚廠。因此,菜鳥們便將該地更名為 “新利物浦”,希望出售土地解套,結果賣了 20 年都沒有成果,閒置的土地祇好暫時用來放牛,以免省府收回土地。
總裁密令 Arthur Ross
自從 Edward Stamp 船長在煤港東面建立了伐木場,然後成為喜事定鋸木廠,直至蓋斯鎮被更名為格蘭維爾之後,仍然祇是一個不到二三百個伐木工人聚集的臨時小村莊,沒有人願意跑那麼遠購地定居,菜鳥的土地依然無人問津。到了 1884 年,終於出現轉機。有一個從溫尼伯來的房地產經紀人,他手上拿著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總裁 William Van Horne 寫給他的密函,暗示太平洋鐵路的終點站不在穆廸港,而是在 Burrard Inlet 西端的港口,這將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動。
這個土地掮客名叫 Arthur Ross (亞瑟·羅斯, 1846-1901),按照曼尼托巴歷史學會介紹:羅斯在多倫多師範學校接受教育,他於 1877 年搬到溫尼伯,並獲選為曼省省議員。羅斯是太平洋鐵路的堅定支持者,經常為鐵路公司雄辯。在 1880 年代初期溫尼伯的投機熱潮中,當時 Walter Graveley (1854-1939) 與 Frederick Innes (1854-1940) 都在溫尼伯擔任房地產和保險經紀人。羅斯和友人投入大量資金,幾乎擁有紅河整個郊區。可是在 1882 年溫尼伯地價從高峰墮落,羅斯遭受了沉重的經濟損失,差一點資不抵債。也許是 Van Horne 為了投桃報李,向他透露了資訊,也請他到列車終站預定地喑中為鐵路公司預先徵收土地。
1884 年,羅斯到達格蘭維爾,Walter Graveley 和 Frederick Innes 緊隨其後。羅斯與 Walter Graveley 找到省府維多利亞的政要 Israel Powell 醫生 (鮑威爾, 1836-1915) 及其投資夥伴 Charles Dupont 少校 (杜邦, 1837-1923)、雜貨批發商 David Oppenheimer (大衛·奧本海默, 1834-1897)、以及嗅覺敏銳的房地産商人 Charles D. Rand (1858-1914) 和 Gideon Robertson (1834-1920) 等人,共同成立了一間煤港地産集團 (Coal Harbour Land Syndicate)。
他們向當時擁有最多土地的「三個菜鳥」買進煤港臨海那一段土地,羅斯和 Powell 醫生並說服「菜鳥們」主動向太平洋鐵路公司捐贈近三分之一優質土地,以「鞏固」鐵路公司遷站的最終決定,儘管菜鳥們非常猶豫,但是為了長遠利益,最終同意割讓,這一塊捐贈給鐵路公司的地坪,就是現在靠近 Burrard 街的市中心精華金融商業區。
土地掮客 Walter Graveley
回顧 1886 年 3 月,太平洋鐵路公司佈置了溫哥華的巿區藍圖,土地被整併細分後,開始出售第一批土地時,一路跟隨鐵路來到溫哥華的 Graveley 以 700 元購買了太平洋鐵路公司在溫哥華釋出的第一批地塊。後來他在與致力收集溫哥華歷史的 Matthews 少校的談話中回憶說:當時鐵路建築商 Alfred Ferguson 站在隊伍的最前面,年輕的太平洋鐵路特聘醫生 John LeFevre 位居第二位,Graveley 的前搭檔 Frederick Innes 排名第三,然後是剛剛辭去省督秘書工作的 Robert Tatlow,以及後來成為溫哥華證交所總裁的 Charles D. Rand,Graveley 自己排在第六位。他們都在第一波土地投機熱浪中拔得頭籌。
隨著太平洋鐵路整地完畢統一拍賣,集團成員各自獲得巨大好處。羅斯為鐵路公司達成了徵地的任務,他在喜事定近漢彌頓街亦興建了一座羅斯房地產樓房 (現己拆除)。不久之後,羅斯回到溫尼伯競選聯邦議員,並從政界退休。但在 1899 年,羅斯於對卑詩内陸的羅斯蘭金礦産生強烈興趣,因而搬到羅斯蘭附近的哥倫比亞花園,他在那裡患上了癱瘓性中風,返回多倫多後逝世。
當太平洋鐵路的列車逐漸臨近,人們從四方八面不斷湧入,他們急於購買房地產,這座剛剛建立的城市幾乎陷入瘋狂的鐵路熱潮。據說在第二次批售土地時,在喜事定夾格蘭維爾街的地塊漲至 1,000 元至 2,000 元的價格出售,在片打街以南區域則以 750 元至 1,200 元的價格售賣。不要忘記,這些土地在兩年前是乏人問津論畝賤售的!
Graveley 在科多瓦街夾坎比街設立了辦公室 (現在的 Panama Block,John LeFevre 醫生的醫務所也在上址),經營溫哥華房地產經紀業務多年,他還創辧了溫哥華賽艇俱樂部,後來獲得英皇愛德華七世的許可,可以合法將溫哥華遊艇俱樂部冠上 “皇家” 的名義,現在溫哥華東區也有一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以曙櫻樹洞聞名的那一條 Graveley 街。
羅斯妹夫 Malcolm MacLean
羅斯太太有一個妹妹,她在 1873 年嫁給了多倫多雜貨店商人 Malcolm MacLean (麥萊恩, 1844-1895),他們一起在溫尼伯投資房地産,並在地價崩跌時遭受重創,最後躲到舊金山避難。麥萊恩於 1886 年 1 月抵達格蘭維爾,當他到達後不久,除了經營自己的房地產公司,更立刻組織士紳向省府爭取成立溫哥華市,並且在五月初的選舉中代表曼尼托巴人和安大略地産商人的利益,以些微差距擊敗在地的喜事定鋸木廠經理 Richard Alexander,當選為溫市第一任市長。
在麥萊恩任職的兩年裡,城市街道建設已經完成,消防部門、供水系統、電燈和煤氣服務,以及下水道系統皆己準備就位。基於地産集團的利益考量,麥萊恩成功地說服渥太華將布拉德灣的軍事預定地交給城市,創建成為史丹利公園,從而確保該區土地不會被出售以致於降低市區地產價值。在麥萊恩的市長任期結束後,他被任命為溫市警察局長,並一直擔任該職位直到 1890 年。麥萊恩於 1895 年早逝,年僅 50 歲,成為下葬在溫哥華山景墓園的第一位溫哥華市長。
愛拼會贏 James Horne
在溫哥華早期的土地投機者之中,以來自多倫多 James Welton Horne (詹姆斯·霍恩, 1853-1922) 的胆子最大,他在市中心大量購買土地,擁有的土地比其他任何人都多。隨著溫哥華地價颷漲神速,使得霍恩成為全市前五名的鉅富。詹姆斯·霍恩的家世其實並不富裕,他的父親早年從德國來到多倫多,與他在英國出生的媽媽結婚,並建立了一家毛紡廠。可是他的父親在詹姆斯 9 歲時去世,年輕的霍恩被逼半工半讀,去到農場工作以幫助養活他的母親和四個年幼的弟妹。
詹姆斯·霍恩在 22 歲的時候,以他的二千元積蓄成為一名保險代理人。1878 年,鐵路很明顯將向西擴展,霍恩跟隨著太平洋鐵路的預定路線搬到了溫尼伯。三年後,霍恩在一個鐵路突然改道的一個鐵路樞紐處向鐵路公司購買了土地,他在草原上搭起帳篷,開闢了街道及將土地分成很多地塊出售,從而建立了 Brandon (布蘭登) 市。由於霍恩快速交易,儘量降低庫存,使他沒有受到溫尼伯地産泡沫破滅波及。
1885年,霍恩挾著從布蘭登得來的三萬元資本向西遷移到溫哥華,以房地產和保險經紀人的身份再次獨立開展業務。霍恩毫不猶豫地從鐵路公司那裡大量購買土地,然後迅速轉售,就像他在布蘭登一樣,儘管他的許多投資都不限於在市區中心,卻讓他買得更多土地。
1889 年,獲利豐厚的霍恩委請當時城内最著名建築師 NS Hoffar (諾貝爾·霍法),分別為他在科多瓦街和甘比街建造了兩座最典雅的維多利亞時代意大利式商用建築 (都稱作 Horne Block),他還在郊外的格蘭維爾橋頭先後建造了 Keith 樓和殖民地飯店 (後者在 1907 年被更名為耶魯飯店),那是蓋斯鎮以外最早的建築之一,以滿足建築工人的住宿需求,幸運地,這四棟房屋至今仍然存在。關於霍法為霍恩設計了多少著名大樓,請參閱前文:《建築師 NS Hoffar 的哥兒們》。
此外,霍恩亦在 Mission 購買了一大片土地,並於 1891 年舉辦了一次成功的「大地拍賣會」,以吸引人們前往該地區定居,在這個拍賣會上,他賣掉了 300 個住屋地塊,從而創建了這個 Mission 鄕鎮,在那裡,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三條街道,分別是:詹姆斯、韋爾頓和霍恩。
變得富有的霍恩從 1888 年到 1890 年獲選為溫哥華市議員,並擔任了六年的公園委員會主席,他幫助推動溫市電氣照明公司的發展,並在溫哥華和新西敏之間的城際電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霍恩於 1922 年在溫哥華去世,享年 68 歲。
菜鳥首領 John Morton
莫頓一直對捐出西區的大部分土地給太平洋鐵路公司耿耿於懷,可是這筆交易至關重要,它使莫頓的土地變得値錢,因而成為一個富有的人。早在 1884 年,莫頓獲得煤港土地集團首畢款項,得以在 Mission 購買了一個大農場,他與他的第二任妻子 Ruth Mount 在當地過著愉快的鄕村生活,並在 Abbotsford 的 Clayburn 區完成他的磚廠夢。直至 1899 年,莫頓一家人才從 Mission 搬回了溫哥華,住在英吉利灣的 Pendrell 小屋。
莫頓是一位虔誠的浸信會教徒,通過他的慷慨,他於 1878 年幫助當時祇有 3,500 名人口的新西敏建造了 Olivet 浸信會教堂 (現在的建築為 1935 年火災後重建);並於 1911 年捐助資金在溫市中心 Burrard 夾 Nelson 街建立了現在的第一浸信會教堂。在他於 1912 年去世時,留下 77 萬元遺產,他將其中十萬元遺產捐給浸信會教育委員會,並撥出一萬元指定用於資助興建東 27 街 791 號 (近 Fraser 街) 的 Ruth Morton 紀念浸信會教堂,獻給他的第二任太太。露絲隨後在南溫哥華鄕村定居,直到她於 1939 年去世,享年 91 歲。
列治文首富 Samuel Brighouse
在「三個菜鳥」之中,以 Samuel Brighouse 最為成功,他於 1864 年便將焦點轉向菲沙河口的農田,他和他的搭檔 William Scratchley 在 Lulu 島 (今天的列治文)從 William Parsons 和 William Shannon 手中購買了 697 英畝土地,在那裡種植莊稼和飼養牲畜。這塊土地涵蓋了今天的 2 號路與 3 號路之間,從北面起自菲沙河直至南面的 Granville 大道,範圍相當寬廣,並建造了島上最大的穀倉。1879 年,布里豪斯推動了成立列治文村鎮,當時該地大約祇有 30 個地主,其中的 Hugh Boyd,Sexsmith 兄弟,Daniel Woodward,Thomas Kidd,Manoah Steves 等人的名字至今仍然知名,例如 Hugh Boyd 是第一任村長,Steveston 漁港是由 Manoah Steves 的兒子 William 開發,他以其家族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漁港。布里豪斯任職了兩屆列治文村議會,他的投資後來還包括島上的鮭魚罐頭廠和一家製冰公司。
直到 1881 年,布里豪斯和 Scratchley 拆夥,他將農場出租,並返回他在西端的財產。隨著太平洋鐵路列車抵達,溫市地價水漲船高,他於 1887 年擔任了兩屆溫市議員,並積極處理他在西端區的土地,因而成為一個擁有可觀財富的人。不過,布里豪斯從不出售他的列治文農田,從而保留了大量財富,除了當列治文成立為村鎮時,以 400 元的價格將位於河岸路和坎比路交叉口的 5 英畝土地交給鎮公所作為市政土地,並在那裡建造了一座衛理公會教堂 (建於 1891 年,現在的 Minoru 教堂)。
1909 年,富有的布里豪斯興起創辦賽馬場的奇想,他建造了一個一英里長的橢圓形跑道,以國王愛德華七世剛獲得打比大賽冠軍愛馬 Minoru 的名字命名。可是不久之後,布里豪斯身體轉差,他返回英國約克郡家鄉,並於 1913 年去世,其遺産給了他的侄子 Michael Wilkinson 料理。
布里豪斯的土地第二次出售是在 1919 年,當時的列治文市政府向 Michael 購買了 4 英畝土地,將市政府遷至現在的市中心。 Minoru 賽馬場最終敵不過喜士定馬場的競爭,該賽道於 1948 年關閉。自二戰結束後,由於列治文臨近機場,吸引工業和企業湧入,農場主人們開始細分岀售他們的土地,布里豪斯北部的大部分農地於是變成了工業用地。直至 1962 年,列市政府購買了布里豪斯家族最後剩下臨近 Granville Ave 的南面土地,用作商業及公共設施等用途,其中 40 英畝的小馬場土地,則建設成為 Minoru 多功能公園,並將河岸路的衛理公會教堂搬到公園內永久保留。布里豪斯家族已經遠去,但是 “Brighouse” 就是列治文商業和行政中心的同義詞。
回到 1890 年時代,太平洋鐵路公司收購了西端區更多土地,開發為許多高級住宅地塊,使得西端成為有錢人的社區。1894 年,第三個「菜鳥」William Hailstone 將他剩下最後的一塊土地賣給了鐵路公司,與他的太太返回英國,結束他在卑詩尋求財富之旅。事實上,溫哥華早期最大的炒地皮集圑非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莫屬,其次就是以德國猶太人奧本海默兄弟為首的 Vancouver Improvement 公司,關於後者的介紹,我們留待後文再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加拿大百科,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Places That Matter,Manitoba Historical Society,Richmond Archives,Building Vancouver 網頁
Land of Destiny: A History of Vancouver Real Estate,by Jesse Donaldson
Vancouver Exposed: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Vancouver As It Was: A Photo-Historical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