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烏克蘭人移民簡史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烏克蘭人在加拿大的第一個定居點是在亞省,加拿大第一座烏克蘭天主教堂建在多芬的 Trembowla 古村莊,曼省 Gardenton 則保留著加拿大最古老的烏克蘭俄羅斯東正教教堂。

烏克蘭人從最初深入到亞省的 Star/Edna 地區建立第一個村莊開始 (1894),然後在美加邊界的 Stuartburn/Gardenton (1896) 地區、接著在曼省的多芬的 Trembowla (1896)、雷丁山南面如 Olha 和兩湖之間 (Interlake) 區域尋求土地。尤其是在 1900 年代初期,在建設加拿大北方鐵路和大幹線鐵路這兩條新橫加鐵路期間 (今天的 16 號橫加公路與之平行),沿途形成了約克頓 (Yorkton)、薩斯卡通 (Saskatoon) 和 North Battleford 等大城市,許多烏克蘭新移民沿著鐵路軌道尋求土地,他們先後在城市外圍建立了許多社區,即使到了現在,有許多較小的農村社區,擁有烏克蘭血統的居民比例甚至超過四成。

我們在加拿大草原旅行,經常經過許多鳥克蘭人的教堂和村莊,吸引我們著手整理一下加拿大烏克蘭人的移民簡史,瞭解他們從開始到現在的發展過程,增加旅行的樂趣,以下是我們的所見所聞。

第一波烏克蘭移民 (1893-1914)

刺繡、服飾、復活節彩蛋、音樂、舞蹈和食物,是烏克蘭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
刺繡、服飾、復活節彩蛋、音樂、舞蹈和食物,是烏克蘭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

烏克蘭人移民加拿大開始於 1890 年代,當時俄羅斯帝國統治著現在烏克蘭 80% 的領土,奧匈帝國則控制了加利西亞-沃里尼亞 (Galicia/Halychyna-Volynia) 和布科維納 (Bukovyna) 等烏西地區。那時 “烏克蘭” 尚未成為一個普遍名詞,居住在現代烏西地區被奧匈帝國統治的烏克蘭人在歷史上被稱為魯塞尼亞人 (Ruthenian),他們多數信仰羅馬天主教;而生活在俄羅斯沙皇統治下的烏克蘭人被稱為「小羅斯人」(Malorussia),後者自認為與俄羅斯和白羅斯人屬於同一國别,其中絕大部分是東正教徒。

由於加利西亞位處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喀爾巴阡山區 (Carpathians),人口稠密,耕地不足,加利西亞人 (魯塞尼亞人) 遭受著經濟和民族壓迫,當謀生變得越來越困難,便興起一股前往國外尋求更好生活的念頭。因此,在 1891 年 9 月,有兩名加利西亞農民伊凡‧皮利萢 (Ivan Pylypow, 1859-1936) 和他的好友瓦西爾‧埃倫尼克 (Wasyl Eleniak, 1859-1956) 從定居加拿大的德裔伐木朋友獲得消息,聽說加國遍地都是尚未開發的土地,兩人於是便組織了一個探索隊伍,集資前來加國一探究竟。他們從涅比利夫 (Nebyliv) 出發,經由魁北克再搭乘火車抵達大草原。皮利萢和埃倫尼克來到這裡原本是為了證實移民加國可以獲贈免費土地是否純屬謠言,結果意外成為加國第一代有史可證的烏克蘭移民。

Ivan Pylypow 和 Wasyl Eleniak 是烏克蘭人第一波移民先驅,最早在亞省的 Edna-Star 定居。
Ivan Pylypow 和 Wasyl Eleniak 是烏克蘭人第一波移民先驅,最早在亞省的 Edna-Star 定居。

加國贈送免費土地是真的。事實上,加拿大聯邦政府為了鼓勵人們到西北地區定居,於是仿效美國《宅地法》,早在 1872 年制定了《自治領土地法案》。它規定每一個成年的男性定居者只要繳納 10 加元登記費,便可選購 160 英畝 (1 個小分區, Quarter) 自耕土地。如果三年後他在該土地上耕種了其中至少 30 英畝並蓋了房子 (即使只是一間草皮房),定居者將可合法獲得這個分區的所有權。除此之外,定居者還可以以每英畝 1 加元的價格獲得另外 160 英畝的土地,並以此作為上限。

皮利萢來到加國之後喜出望外,在返回加利西亞之前繼續乘坐剛建成的太平洋鐵路向卡加里和愛民頓旅行,希望找到更廣闊的定居點以及確保這些自由土地是否適合耕種。兩年後 (1893 年),皮利萢帶領著一群貧苦鄉親和他們的家人返回加拿大,在愛民頓東北面 Edna-Star 地區的土地上各自建立家園。他們除了務農之外,還從事採礦、伐木或參與鐵路建設等勞力工作,為正在處於起歩階段的草原經濟作出貢獻。

埃倫尼克需要賺錢,他留在溫尼伯做了很多艱苦的工作,然後在 1898 年返回加利西亞,也帶著家人和鄉里一起前來加入 Edna-Star 烏克蘭人的大家庭,埃倫尼克選擇在 Chipman 地區定居,它距離 Edna-Star 東南面 20 公里 (愛民頓東面約 70 公里),後來北方鐵路 (CNoR) 穿過該顉,埃倫尼克和他的兄弟很快成為當地成功的農民,養育了一個大家庭。埃倫尼克於 97 歲時安息,他的家族繁榮昌盛。

位於 Star 的俄羅斯-希臘東正教顯聖教堂,(The Russo-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Transfiguration)
這座位於 Star 的俄羅斯-希臘東正教顯聖教堂 (1913) 取代了原本建於 1899 年的老教堂。

Edna-Star 地區位處加拿大中部草原的西北端,緊臨北方的寒帶森林,那裡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溪流使其非常適合耕種。隨著越來越多人得到消息,從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抵達,陸續建立從北面煙湖到 Vilna、東至 Myrnam、南達 Mundare 和 Vegreville 等烏克蘭人村莊,使得該區成為加拿大第一個也是最快變得最大的烏克蘭人定居聚落。

上圖為位於 Star 的俄羅斯-希臘東正教顯聖教堂 (The Russo-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Transfiguration) 及其鐘樓,該東正教堂為 1913 年重建,取代了原來由皮利萢發起建造的羅馬天主教堂。皮利萢和埃萊尼亞克都是該天主教區的創始成員 (1897),並在這個墓地安息。皮利萢的土地就緊鄰在這教堂南面,至於他最後居住的第三個住宅,在 1970 年代被搬到愛民頓以東 50 公里的烏克蘭文化遺產村 (位於 Elk Island 國家公園東側的 16 號公路上),並作為歷史古蹟保存下來。

斯圖爾特本恩 (Stuartburn)

Emerson
Emerson 原來是聖保羅鐵路的入境口岸,當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車之後,所有人都搬到了溫尼伯。

自從 1896 年開始,加拿大新仼總理 Wilfrid Laurier 大力推動東歐大規模移民,鼓吹加拿大草原是「西部最好和最後的選擇」。有一位來自加利西亞首府利沃夫 (Lviv) 大學的農學教授奧萊斯基博士 (Joseph Oleskiw, 1860-1903) 起而呼應,當他實地考察之後,不吝撰文大力推薦加拿大農業定居。他還身體力行,開始組織烏克蘭農民移民到加拿大。奧萊斯基的第一個成績出現在 1896 年春天,他號召了大約 30 個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家庭前來加國,所有家庭都獲得加國政府協助,自行到達 Edna-Star 周圍開墾定居。

那年 7 月,奧萊斯基又邀請了當地一個地方議員西里爾·傑尼克 (Cyril Genik, 1857-1925) 帶領一批由他所挑選的 26 個家庭,從布科維納 (Bukovyna) 前來曼尼托巴定居。但是傑尼克沒有按照奧萊斯基推薦前往多芬 (Dauphin),反而就近在溫尼伯城外、門諾教徒保留區南面靠近美加邊界的境地就將這些家庭鴿放下來。那裡充斥著石頭和灌木,並不是一塊好耕地,早前到來的意大利人和法國人都離開了,可是大家人生地不熟,加上身無長物,也得認了!

上圖這座意大利風格的房子位於邊境關口小鎮 Emerson,其建於 1882 年,但它並不是這村內最古老的 (隔壁還有一座是 1879 年蓋的)。房子主人說他是本地烏克蘭人的第二代,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現已退休。他的媽媽是二戰後逃避史達林迫害的新移民,去年喜滿一百歲。他還說紅河雖小,卻很容易淹水。

Gardenton Saint Michael Ukrainian church 於 1899 年春天竣工。
Gardenton 的烏克蘭東正教 Saint Michael 教堂 (1899) 是加拿大最古老的烏克蘭東正教教堂。

傑尼克後來被加國政府聘任為烏克蘭移民代理人,去了溫尼伯當官。他不斷招攬家鄉的貧苦人家勇敢前來共創未來,這些奧大利籍的烏克蘭拓荒者最終累積到兩三千人,在邊界上先後建立了 Stuartburn、Gardenton、Tolstoi 等鄉鎮,並戲稱傑尼克是他們的 ”沙皇”。

上圖這座加登頓烏克蘭東正教聖米迦勒教堂 (Gardenton Saint Michael Ukrainian church) 就是加拿大最古老的烏克蘭俄羅斯東正教教堂。布科維納人在抵達後一年內就開始建造教堂,這座教堂於 1899 年春天竣工,並於 10 月祝聖。大約有 200 名東正教徒出席了聖會,而且選擇了 “我們的希望在於上帝” 的銘文來裝飾教堂中殿的拱門,證明這群烏克蘭人下定決心,在曼尼托巴大草原上擁抱新生活。

這座聖米迦勒教堂通常被稱為 “Onutska”,以布科維納的河岸小鎮奧努特 (Onut) 命名,那裡是許多定居者的出生地。該教堂墓地第一位長眠者是 1898 年 3 月 8 日的 Partemiu Serediuk。不過,這座教堂雖然是烏克蘭移民建造的第一座東正教教堂,但它並不是烏克蘭移民建成的第一座教堂,第一座教堂另有其人!

特倫博拉 (Trembowla)

Wasyl Ksionzyk lod house,Trembowla,The Trembowla Cross of Freedom,自由十字歷史遺址
Trembowla 是多芬地區最古老的烏克蘭定居點,這是 Wasyl Ksionzyk 居住的第二棟木屋。

1896 年夏天晚些時候,奧萊斯基指示 Wasyl Ksionzyk 帶領第二批帶著孩子的 15 個家庭共 78 人前往多芬湖地區定居。他們離開溫尼伯之後便得在荒野中開闢道路,途中經歷了巨大的艱辛和苦難,直至來到多芬湖附近的漂流河 (Drifting River) 沿岸,這些家庭便在這片自由土地上開墾並建造了他們第一座草皮小屋。當年 Wasyl Negrych 夫婦帶著 7 個孩子 (後來又多生了 5 個) 以及三個兄弟離開喀爾巴阡高地,跟隨隊伍來到漂流河建立新家園,他在 Venlaw 建造的主屋、小樓、工棚、牛棚、豬圈、雞舍和三個糧倉至今仍然維持原始地保留在 Wasyl Negrych Pioneer Homestead 現場。

這些拓荒先驅以其家鄉特倫博拉 (Trembowla) 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新社區,它位於多芬西北 8 公里處,那是多芬地區 (Dauphin) 最古老的烏克蘭定居點。由於雷丁山脈 (Riding Mountain) 與喀爾巴阡山麓的地貎相似,後來有更多烏克蘭家庭也來到了這個地區,無論在雷丁山脈北面和南面都建立了許多村莊。

烏克蘭天主教 St. Michael’s 教堂 (1902) 位於自由十字歷史遺址,是加國現存最古老的烏克蘭天主教堂。Wasyl Ksionzyk,Trembowla,加拿大第一座烏克蘭教堂,加拿大最古老的烏克蘭天主教教堂,自由十字歷史遺址,The Trembowla Cross of Freedom
烏克蘭天主教 St. Michael’s 教堂 (1898) 已遷至自由十字歷史遺址,它是加拿大第一座烏克蘭教堂。

這些特倫博拉先驅們特別受到關注。1897 年 4 月,兩年前才移民到美國賓州定居的奈斯特·德米特里神父 (Reverend Dmitriw) 訪問了加拿大,他在特倫博拉 Wasyl Ksionzyk 的家中為這些先驅者慶祝了烏克蘭移民在加拿大的第一場天主教彌撒,然後神父來到漂流河岸為定居者豎立了一座木製的傳統自由十字紀念碑,以紀念先驅者勇敢追求自由、在加拿大開始新生活。

次年,先驅者用原木建造了一個小禮拜堂,到了 1902 年擴建成為現在的烏克蘭天主教聖米迦勒教堂。它是加拿大第一座烏克蘭教堂,也是加拿大現存最古老的烏克蘭天主教教堂,被認定為曼省重要遺產。該教堂採用布科維納北部小教堂典型的三室風格設計,在 1960 年之前一直為 Mink 河教區服務 (特倫博拉北面),並於 1967 年搬遷至自由十字歷史遺址保存。在自由十字歷史遺址,除了 St. Michael’s 教堂之外,還有 Wasyl Ksionzyk 居住的第二棟木屋,Riverbend 學校 (1960) 以及幾座原木建築,原來由木質製作的自由十字架現在已由一座十字石碑取代。

The St. Elijah Pioneer Museum, Paulencu House, St. Elijah Romanian Orthodox Pioneer Church ,Carpathian style
St. Elijah 先鋒博物館位在 Babushka 旅遊徑,保留著 Carpathian 鄉村風格教堂 (1908) 和傳統房舍 (1906)。

現在曼省旅遊局規劃了一條大約 400 公里的老婆婆頭巾環狀旅遊徑 (Babushka Trail),引領大家沿著雷丁山南面的 45 號公路,從羅斯本 (Rossburn)、奧爾哈 (Olha) 至桑迪湖 (Sandy Lake),然後向北穿過雷丁山 (Riding Mountain) 國家公園進入多芬地區,再繞由 Asessippi 省立公園回來。途中經過至少 25 個烏克蘭人文化及歷史景點,包括一些先驅住宅,以及最具紀念性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教堂。

其中奧爾哈 (Olha) 的希臘天主教 Saint Michael 教堂於 1904 年建成,在教堂東面有兩座三角形的臨時避難所複製品 (Swystun Pioneer Buddas),紀念著第一批定居者來到奧爾哈的一個可憐的景象。碑文上說:1899 年春天,42 名兒童和三名成人死於致命的猩紅熱,只有四個孩子在疫情爆發中倖存下來。

上圖為 Lennard 羅馬尼亞東正教聖以利亞 (St. Elijah) 教堂,它於 1908 年竣工,取代了 1903 年的草皮和原木結構。1900 年,來自布科維納省 Voloca 的四名羅馬尼亞移民抵達本區,尋找加拿大政府提供的 160 英畝免費土地,他們就決定在 Asessippi 地區定居。這座聖以利亞教堂的形狀有别於一般烏克蘭教堂,它是一個簡單的矩形,兩端採用圓角設計,內部牆壁和天花板裝飾浮雕圖案,據說其源自羅馬尼亞常見的傳統鄉村裝飾風格。該 St. Elijah 先鋒博物館位址還保留了一座喀爾巴阡 (Carpathian) 鄉土農民建築風格以及四坡屋頂的 Paulencu 先鋒之家,由原屋主 Ion Paulencu 於 1906 年建造,其設計與聖以利亞教堂近似,被認為是北美僅存這種喀爾巴阡風格的典範,不可多得。

從世紀之交至一戰前夕

Canora 取名自 "加拿大北方鐵路” 前兩個英文字母縮寫
Canora 取名自 “加拿大北方鐵路” 前兩個英文字母縮寫,也是烏克蘭人沿著鐵路定居最佳寫照。

踏進 1900 年代,烏克蘭人移民加國已經蔚為風潮,許多烏克蘭人沿著北方鐵路軌道,逐漸來到薩省東部 Yorkton 地區和薩斯卡通北方的 Rosthern 等地耕種,先後建立了許多社區。例如 Canora (位處 Yorkton 北面的 5 號公路上) 就是烏克蘭人於 1904 年成立的其中一個鄉鎮,其名字取自 “加拿大北方鐵路” 前兩個英文字母縮寫。這條薩省 5 號公路可從薩斯卡通經過洪堡 (Humboldt) 到達曼省的多芬或天鵝河,其源於早期的紅河馬車小徑和電報線,它將許多典雅的特色小鎮連接起來,是一條遠較 16 號公路更加有趣的旅行替代道路。

在世紀之交至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接近 250 萬移民抵達加拿大 (烏克蘭人約近 8 萬人),使得加拿大人口成長幾近一半,總人口接近 780 萬人,那是加國經濟最瘋狂的年代。這一時期大多數歐裔移民除了來自英、美、法、德佔最大宗之外,其它以北歐、荷蘭和西部烏克蘭人為主 (多半是加利西亞人和布科維納人),其次是來自俄羅斯 (包括烏東地區) 與奧匈帝國各省的人,意大利和波蘭人也不在少數。

這些稍後到達的 8 萬名烏克蘭新移民,其中一半以上定居在曼尼托巴、薩省和亞省等逺離鐵路尚未分配的土地。現在我們在曼省雷丁山南麓、薩省的約克頓、薩斯卡通北方的 Rosthern 和 North Battleford 地區,都可以輕易看到烏克蘭人在此期形成的新社區。

Kapuskasing Internment Cemetery
Kapuskasing 拘留營曾關押了 1,300 多名 “敵方外國人”。那時烏克蘭人被關,俄國人卻是 “友軍”。

按照《加拿大百科》網頁顯示,1901 年加拿大人口普查,加拿大只有 5,682 名烏克蘭人。到了 1911 年,這個數字飆升至 75,432 人,佔加拿大人口的 1.0 % 。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些來自奧匈帝國的烏克蘭裔加拿大人首當其衝,大約有八萬人被迫登記為 “敵方外國人” (包括來自俄羅斯沙皇統治的烏克蘭中部的烏克蘭人),他們必須定期向警方報到。其中有 5,000 名被視為具有「高風險」的烏克蘭裔加拿大人被強制送往集中營,忍受飢餓和強迫勞動。她是一戰時期加國24個戰犯集中營當中最大的一個,

諷刺的是,大約有一萬名烏克蘭移民 (主要來自烏東地區和俄羅斯) 因為在移民加拿大時自稱為俄羅斯人、他們因而加入了加拿大軍隊,為對抗那些可能支持德奧聯軍的烏西人民而戰。上圖為卡普斯卡辛 (Kapuskasing) 拘留營墓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普斯卡辛是加拿大 24 個拘留營之中最大的 (1914-1920),該營地關押了 1,300 多名德國、奧地利和土耳其裔人,但大部分是具有烏克蘭血統的加拿大居民。他們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清理了數百英畝的原始雲杉森林並建造了建築物,用於設置村莊和實驗農場。

直至 1917 年,大多數 “敵方外國人” 獲得假釋,以釋放空間關押戰俘和社會激進分子。卡普斯卡辛拘留營最終於 1920 年關閉,安省政府繼而在此地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退伍軍人土地安置計畫,試圖增加這偏遠地方的人口。可是「一年有七個月的雪,兩個月的雨,剩下的時間是蚊子和黑色的蒼蠅。」真夠讓人好受!幸好水力發電廠在此地建成,紙漿廠和印刷廠先後運作,現在人口維持近一萬人。

第二波移民潮 (1920-1939)

St Mary's Ukrainian Catholic Church,Yorkton
1902 年烏克蘭人開始在約克頓定居。1914 年建造了烏克蘭天主教 St Mary’s 教堂 ,它於 1954 年擴建。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蘇維埃建立專制統治,波蘭復國成功再次奪回加里西亞,整個布科維納都歸屬於羅馬尼亞。在 1924 年至1929 年間,基於政治和經濟原因,烏克蘭出現了第二波受過較好教育、技術水平更高的移民潮 (其中也包括大量門諾門徒)。按照加拿大在 1931 年的人口普查的報告顯示,加拿大境內的烏克蘭人數增加 14 萬至 225,113 人,佔加拿大人口的 2.2 %,此期增加的烏克蘭人有些出生於加拿大,移民仍以烏西地區為主,大部分到達草原以務農維生。

特別是 1932 年至 1933 年的大饑荒和 1937 年至 1939 年史達林的鎮壓,即使當時加拿大移民人數已經陷入停頓,卻因東烏克蘭面臨飢荒、經濟困難和政治鎮壓,大約再有 70,000 名不同社會階層的烏克蘭人移民加國。加拿大人口普查發現,與前期不同,這一波烏克蘭移民首次以烏克蘭中部和烏東地區為主,他們多數具有專業背景,大多數人不僅定居在加拿大中部的大草原上,更主要是定居在加拿大東部各大城市,進入大型工廠或礦場工作。

但總體而言,根據 1941 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此時烏克蘭裔總人口已增加至 305,929 人,佔加國總人口 2.6 %,成為加拿大第四大語系群體,僅次於英、法、德裔,略高於荷蘭和猶太裔,往下依序是北歐人、波蘭人、原住民和義大利人,亞裔只佔少數。其中超過 80 % (約 24 萬人) 的烏克蘭裔加拿大人居住在草原三個省份,佔當時草原三省總人口 10 %,這些草原省份的烏克蘭裔人又有 80 % 居住在農村,更加突顯他們作為草原農場最主要的勞動力量。直到今天,我們在草原上仍然經常看到他們在田野辛勤工作的身影。

烏裔加拿大人現況

煙湖火車站,Smoke Lake Train station,Smoke Lake (Alberta)
北方鐵路在煙湖設站 (1918),烏克蘭人紛紛離開維多利亞定居點搬到煙湖成為當地最大族群。

根據《加拿大百科》網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流離失所,估計在 1946 年至 1955 年間,儘管受到蘇共嚴密限制,仍有 34,000 人來到加拿大。這一波逃亡浪潮來自烏克蘭全境,主要具有城市特徵,並且非常明確表達自己「正港」的烏克蘭人身分,這期移民大多數居住在加國各大城市,從事商業及各種職業。

自此之後,烏克蘭移民大幅減少,在此期增加的烏克蘭裔人口之中,九成以上都是出生於加拿大,烏克蘭裔加拿大人從事農業工作的比例也已降低,卻仍高於加拿大平均水平。到了 1981 年,加拿大共有超過 60 萬名烏克蘭族裔,其中大約有 13.6 萬名烏克蘭裔人居住在亞省,高居加拿大各省之冠,但僅僅在省府愛民頓巿就超過了 60,000 人,是為烏克蘭裔加拿大人的大本營,他們在社會各行各業發揮重要力量。

截至 2016 年,烏克蘭裔加拿大人約有 136 萬,約佔加國總人口的 3.8 %,是加拿大最大的東斯拉夫族群,但是烏克蘭裔人口已被華裔、意大利裔和印度族裔趕上,退居加拿大第七大語族群體 (華裔加拿大人約 177 萬人,約佔加拿大人口的 5.1 %)。烏克蘭裔人至今仍有 51 % (近 70 萬) 居住在草原三省,佔當地人口的 11 %,當中共有 27.6 萬人分別居住在溫尼伯、愛民頓和卡加里這三個大都會。但有許多較小的農村社區,擁有烏克蘭血統的居民比例甚至超過四成,包括亞省從煙湖 (Smoke Lake)、Vilna、Andrew 到 Mundare,薩省 North Battleford 東面的 Speers 和 Hafford,薩斯卡通東南面的 Bradwell,以及 Yorkton 北面的 Canora。大家在旅行途中不妨順道遊覽這些烏克蘭社區,體驗他們獨特的文化,一定更加有趣。

本文資料來源參考自當地看版、《Canada’s Historic Places》、《Orthodox Canada》《加拿大百科》及維基百科網頁

歡迎分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