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球暖化造成氣候反常,加拿大卑詩内陸除了夏天面臨熱氣穹頂 (Heat dome) 威脅,引發創紀錄的高溫,以及融冰導致毀滅性的洪水,冬天則有極地渦旋 (Polar Vortex) 來襲,就像 2019 年那樣,加上北極冰層融化,使得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向太平洋西岸撲去,造成反聖嬰現象 (La Niña),增加東亞颱風數量;而北美西海岸出現大氣河流 (Atmospheric river),使得卑詩省冬季雨量增加,山區雪風暴頻繁,氣候變遷正威脅著每個人的家園!
在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媒體上經常出現很多有關冰雪的專有名詞,而且一下子又多了一些氣候名稱,讓我以緊接著的三篇短文,為大家整理一下。首先是我所遇到過的幾場雪風暴!
Blizzard (暴風雪)是一種強烈的冬季雪風暴 (Snow storm),在加拿大被定義為陣風時速達 40 km/hr 或以上,並持續至少四個小時或甚至數天,其伴隨著大量降雪,導致能見度降低至 400 米或以下,剛好是40 km/hr、400 米和四個小時。暴風雪的威力和規模很大,通常延伸到數百至數千公里,同樣一個氣團落在溫哥華可能祇是普通的一場大雨,在洛磯山區卻會釀成災難。在強烈暴風雪下能見度太低,容易造成車禍致使路面交通嚴重癱瘓。我們最近才碰過兩次,聽說是由俗稱「大氣河流」造成,結果道路封閉多時。
所謂「大氣河流」,那是氣流透過一條狹窄水氣輸送通路,將海洋上被蒸發的海水大量灌入大陸,帶來極端降水。因它最初被發現從盛產鳳梨的夏威夷群島,將豐沛水氣帶到美國加州西岸,故被稱為「Pineapple Express」(鳳梨快遞),也最廣為人知。據維基百科說,大氣河流通常有幾千公里長,卻只有幾百公里寬,單條氣流可以攜帶比亞馬遜河更大的水流量,而影響卑詩省的這一條大氣河流,是到了 2019 年才被氣象學家確認。
那一次是我在車上等待時間最長的經驗。記得 2021 年深秋時節,在 11 月 14 日週日午後,洛磯山上氣溫仍然高於零度,白楊己經脫掉秋天的葉子,等待換上冬天的衣裳。但一股超級氣團忽然來襲,溫哥華下起大雨,可是氣團到了山區卻成為暴風雪 (Blizzard),在短短半天之内,朱紅山口降下累計超過 30 厘米濕雪。那時正因為 Golden 通往露易絲湖的一號公路封閉半年,以拓寬岩壁路段,逼使所有卡車及汽車繞行不適合大卡車行駛的 93 號公路(雙線及沒有設置可供緩衝的候車處),結果有一輛卡車來不及為輪胎掛上鐵錬,使得其後車卡推撞前車頭,卡車前後折斷半卡在公路上,然後又有多部車輛追撞 ……。
我們自下午三時離開 Golden,大約五點鐘在山口前 70 公里處開始慢車。在等待期間,很多車輛停在公路上休息,這使大家很容易發生誤會,因為即使道路能走,卻會讓不知情的車輛跟在後面茫然苦候。半夜了,有些不耐煩的車輛開始越過中線超車,俺也不落人後跟隨。幸好沒有來車(可能在前面被堵住了,只有少數電力不足的電動車掉頭),我們在穿梭中走走停停,最後還是停下來了。我們在車上睡不著,也沒有地方可以上厠所,一個又一個小時過去,總共等待了十二個小時,結果車龍總算起動,終於獲得放行通過山口,見到對面的車道在當晩已被關閉。我們在早上六點半到達露易絲湖的飯店辦理 Check-in 手續,更意外的是,露易絲湖竟然下雨,不是下雪!
雪風暴不僅限於暴風雪 (Blizzard),有一種雪暴的威力比暴風雪更驚人。Snow squall (雪颮或雪暴)是指突然其來的大風雪,伴隨著巨大陣風,其景象類似於暴風雪,但陣風及降雪量有時候比暴風雪更加強勁,甚至會將行駛中的汽車推出路外,這在亞省尤其普遍,我們也時常看到雪颮過後,被棄置在路邊雪堆的失事車輛。
Snow squall (雪颮) 通常是由北極鋒面(鋒面颮)或雪湖效應(或海灣效應)引起,它們在氣流上形成了一條非常強烈和狹窄的大颮線。雪颮不止風力強大,降雪嚴重影響視線,而且常伴隨著急凍效應 (flash freeze),使得路面突然變滑,讓車輛失去控制,故此雪颮比暴風雪更容易造成交通意外。駕駛者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立刻打閃燈減慢速度,並且儘快找地方靠邊,離道路愈遠愈好,以免被其他失速車輛波及,靜待雪暴不久過去。幸好雪颮較暴風雪的時間較短及範圍更小,來得快去得也快。
Ground blizzard (地面風暴)不同於暴風雪 (Blizzard),當時天空根本沒有降雪,但強風吹起並吹散地面鬆散的積雪 (Snowpack),形成狂風掃白雪、類似雪暴景象,不過,雪花並不是從雲層掉下來,而是從地面吹起的。地面風暴最常見於季節的過渡時期,每當鋒面通過該區,導致風力迅速增加和溫度變化,有時風速每小時可達到五六十公里或以上,強烈陣風迅速捲起積雪,造成白茫茫現象 (Whiteouts),也會將重物吹起。
地面風暴經常出現在開闊且相對平坦的大地,因為例如樹林或房屋等遮蔽物至少可以減弱風速,我在哥倫比亞冰原和育空大地最常看到,地面風暴帶來「風蕭蕭兮白雪茫」的感覺。地面風暴另一個危險的原因,是它之前的睛朗天氣,讓人放鬆了警惕,尤其北極鋒面伴隨之後的低溫,任何曝露在外的人都有凍傷或失溫的風險,也可能會將人吹倒。
前圖水平流動的地面風雪祇稱得上是「風吹雪」(“Breeze”),下圖這道混合型的地面風暴 (Ground blizzard) 才真嚇人!
按照維基百科分析:地面風暴分為三種類型:水平平流、垂直平流和熱機械混合型 (Thermo-mechanical)。在水平平流中,吹過地面上的風幾乎沒有大範圍的向上運動;對於垂直平流,強風具有大規模的向上運動能量,將雪吹入大氣層,形成高達幾百公尺類似龍捲風的「雪捲風」,我們在北極苔原曾經看過;熱機械混合型的規模最大,常常出現在山區地形,強烈不穩定氣流導致雪粒在大氣中形成巨大的滾動對流,產生激烈翻滾而且密度很高的大雪浪,造成不可預知的危險。
我在育空就碰過一次熱機械混合型地面風暴,當時我們正穿越 Richardson 山脈的 Wright 山口,它祇有海拔 955 公尺 ,卻因位處於北極圏以内,嚴寒和風速使它成為北地風雪最大的山口(沒有之一),它在雪季經常無預警地關閉,斷絶育空與北冰洋的聯繫,我們也被它擋了兩次,到了第三年雪季才成功自駕到達北極海。
你別少看那時天色尚佳,但轉瞬間眼睜睜看著這道像一面 “雪牆” 般的滔天大浪,宛如雪崩一般迎面撲來,然後遮天蓋地就像墜入五里霧中,前方幾乎白茫茫一片,Absolutely Whiteout,能見度甚低,完全看不見路基或地平線,逼使我在馬路中央就立刻把車子停下來,絲毫不敢再稍微前進,並祈禱後方沒有來車追尾。幸好育空車輛甚少,我們在車内無助地枯坐(不可能靠邊或打開車門),大約等了十幾分鐘,風力減弱視野稍清,我們慢慢移動,最終脫困。說真的,那是我認為最危險的一次旅行經驗,到現在仍然心有餘悸!
除此之外,雪風暴 (Snow storm)還包括濕雪 (Sleet) 和凍雨 (Freezing rain) 這兩種最常造成雪災的降水模式,我在下文再為大家介紹。
本文資料來源,主要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