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這個遍地黃金的卡里布黃金山區(Cariboo Goldfield),除了巴克維爾之外,還有一個以華人居多的唐人村,它是黃金山區第二個最大的村鎮,在本文裡,我們將從 150 哩屋入山,帶領大家探訪這個少為人知,名副其實的鬼城 — 福士鎮(Quesnel Forks)。
153 哩路屋商店
從 15 哩屋進入通往 Likely (麗里鎮)的岔路,我們會先經過 153 哩路屋商店,它的故事始於 1882 年,15 歲的 Louis Crosina (1867-1936)收到他叔叔來自卑詩省的信,知道卡里布淘金的故事,Louis 便與三個同伴一起離開意大利高山,準備前來卑詩碰碰運氣,但是卑詩省的全稱是「不列顛的哥倫比亞」,所以他們很自然地忽略了前面的字,買錯前往南美洲哥倫比亞的輪船船票。當攪清楚兩個不同的哥倫比亞之後,便急忙在巴拿馬下船,Louis 沿途打工賺取旅費,五年後才輾轉來到卡里布金區。
多情的 Louis 剛開始為 BC 快遞駕駛驛車,後來在斧頭湖暗戀在那裡教書的 Clara Noble,經過熱烈追求,兩人在 1897 年甜蜜結婚。又過了五年之後,等到 Louis 賺夠了錢,兩口子在篷車路上選定一個地點,建立了 153 哩路屋和農場,還在 1914 年增建了一家百貨商店,胼手胝足地開闢這片樂土。斯文嫻靜又愛潔淨的 Clara 原本不願意進入廚房,但是在忙碌的時候,不得不進來幫忙,慢慢地就習慣了勞碌工作。
在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期,路屋的生意最先受到影響,不過 Bullion Pit (金井)礦場復工,百貨商店的生意令人滿意,他們努力營運了 34 年,直至 1936 年,69 歳的 Louis 逝世,Clara 將産業由他們沒有結婚的大女兒 Lilly 繼承,大家稱呼她叫 “莉阿姨” (Lil)。
1958 年,莉阿姨患有心髒病,便將産業售予在她的牧場工作的 Joe Patenaude (帕天萊)家庭,但她仍然留在商店服務。Joe 的祖父 Joseph Patenaude 是一位牧場先驅,早期從魁省來到卡里布,最初租用了威廉氏湖的牧場,然後在 Horsefly (馬蠅)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牧場和旅館。大約在 1946 年,Patenaude 家族的旅館被火燒毀,Joe 跟著他的爸爸 Bryson Patenaude 來到 153 哩路屋工作,Joe 後來與 Peggy Alaric 結婚,兩人養育了三個孩子。
可是 1963 年夏天,莉阿姨如常在店内幫忙,卻突然心臟病發作,暴斃在櫃檯後面。大家不免驚恐,店鋪自此不再對外營業,内部擺設原封不動,就像時空膠囊停格在 50 年前,這裡面有提供驛馬車使用的暖腳器,幾套瓷器,舊衣服,舊鞋子和很多手工製品。帕天萊家族在卡里布耕耘超過百年,Joe 的三個兒子各擁有附近幾座富有歷史的牧場(包括 158 哩的 Mountain House 牧場),現在 153 哩路屋已由帕天萊家族第五代管理,他們對這座商店有深厚感情,一直希望保留商店貨物作為歷史回憶,直到近年,153 哩商店終於獲得政府協助,籌劃轉作地區博物館。
Big Lake 與 Beaver Lake
沿著 Likely 公路入山,在進入麗里鎮(或福士鎮)之前,Beaver Lake (海狸湖)是卡里布登山前的最後補給站,也是一個十字路口,這裡除了連接 150 哩屋和福士鎮,還可以通往 McLeese 湖和馬蠅。海狸湖很早就出現在地圖上,1860 年,發現卡里布第一個金礦而變得富有的鄧列維,便在海狸湖設立了卡里布第一間路屋,向淘金客提供最早期的服務。
後來,又有三個法國人也在此處設立另一間路屋,並兼營賭場,讓那些淘金的幸運兒喝酒耍樂玩得不亦樂乎!到了 1870 年,這個由法國人建造的快樂窩被另一個法國裔的 Frank Guy 和華人阿湯合夥購得,他們將這項「娛樂事業」經營得聲聲有色。直至 1896 年,有一個名叫 John Hobson 的採礦工程師計劃在福士鎮附近的「跳舞比爾」峽谷開動一座水力礦場,Frank Guy 和阿湯在這裡建造了一座新的路屋,準備迎接開發帶來新的商機。
與此同時(1896 年),有一個文質彬彬從威斯康辛來的年輕人 William Parker (帕克, 1860-1927),他跟隨著 Hobson 的腳步,也俏俏在海狸湖前面的一個大湖申請了 343 英畝土地,打造一座包括大型路屋,郵局和牛棚的 Big Lake (大湖)牧場,大湖和海狸湖路屋於是成為進入卡里布黃金山區兩個最主要的停靠站。
帕克先生平時很少留在牧場,他將繁忙的路屋和牧場事情都交給他的管家打理,大家可能好奇,他到底忙些甚麼呢?原來大湖牧場專為服務 Bullion Pit 礦場而設,這位異常低調的帕克先生最多的時候養了 50 匹快馬,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幫忙將福士鎮貴重的金子運送到艾希克羅,他亦經營著驛馬車業務,來往於馬繩,福士鎮和艾希克羅,每週一轉,甚少脫班。
帕克的驛馬車與 Frank Guy 的快樂窩早已隨著 Bullion Pit 礦場關閉而遠去,1927 年,67 歳的帕克因高血壓在睡夢中安詳離去,他從未結婚。大湖牧場和路屋在帕克身後皆被轉售,在二戰之後,大湖路屋曾轉作為招待前來打獵的客人,直至後來完全消沉,最終在 1970 年代被大火燒毀。
現在大湖牧場的原址上仍然留下一間鐵匠鋪,木棚和小馬糟,那是該社區的熱心人仕同心協力,在以帕克先生的墓地為中心,將剩餘三座房屋重新修整的成果,他們並成立了大湖牧場遺產公園(在 Pritchard 路入口處),讓我們得以重溫大湖牧場舊時的原木景觀。
福星高照的 Robert Borland
來得早不如來巧,1869 年夏天,有兩個失意淘金客 Robert Borland (羅拔·砵蘭, 1839-1923)和 George Veith (喬治·威斯)在深山裡的 Keithley 溪投資了一個小農場(Willow 牧場),為留在該地區 200 多名礦工提供食物和貨物,未料該區礦源不絶,生意興隆,從而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
那年秋天,一個熱愛跳舞名叫 Thomas Latham (外號 “Dancing Bill”) 的幸運兒,就在福士鎮對岸上游三公里,即現在稱為 Dill Bill Gulch (「跳舞比爾」溪谷)中發現了新礦源,砵蘭和威斯立刻在福士鎮開設了一家屠宰場和第二家商店,不久之後,有兩家由華人開設的採礦公司(安民和合義堂)加入開採,礦工人口維持不堕,於是砵蘭和威斯又在福士鎮增設了郵局,路屋和一個鋸木廠,還在 Keithley 山上的小雪靴溪加開分店。
1883 年,鴻運當頭的砵蘭和威斯從倒楣的海灣公司退休首席 Gavin Hamilton 手上低價接收了 150 哩屋,沒過多久,奎奈爾河上興起了液壓採礦熱潮,南福士和維多利亞是其中兩家最積極的公司,繁榮的採礦業導致卡里布黃金山區重拾興旺,他倆不但投資該項採礦(該些礦權後來被 Bullion Pit 收購),不得不在新礦場附近的小湖路增設商店和屠宰場以應付不斷增加的礦場員工。
「跳舞比爾」峽谷的含金量一直讓人垂涎,可是被太多岩石和礫土覆蓋,使之發掘不易。1891年,一群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從加州請來採礦工程師 John Hobson 設立了 Bullion Pit (金井)採礦公司,他們最初凖備合資投入 30 萬美元,這在當時來說已是天文數字,以收購南福士和合義堂等礦權,並在奎奈爾河上築起水壩,建設了共達 19 英哩的運河,計劃從奎奈爾湖泊中吸水,利用加壓的水砲水力沖開礫石以回收黃金。
這座傳奇的礦場自 1898 年至 1910 年營運,其水砲是當時世界上水力最強的液壓設備,她在高峰期僱用了 200 多名員工(其中有很多是日本技術人員),有一個佔地三千英畝的 Bullion 公司鎮成立,而且帶動了附近村鎮經濟。可是礦場需要更多水源,而且受到氣候影響很大,John Hobson 不斷增加預算建造更多運河,從周圍的湖泊吸水冲刷峽谷,他甚至說服了礦業大享古根漢再投資 50 萬美元接收了礦場,以期待奇蹟出現。
據估計,Bullion Pit 礦場一生中提取了 75 萬美元黃金,卻仍然抵不上已投入百萬美元的運營花費,該礦井結果被古根漢喝令停工,並將之停損出售。儘管 Bullion 水力礦場曾在 1932 年短暫復工,其每一天的耗水量比溫哥華市還多,可是回收的黃金數量卻遠遠不如同期位在 Wells 的金石英礦,Bullion 最終於 1942 年被完全廢棄,在地表上留下一道長約 2 公里,寬 300 米,深 120 米驚人的人造疤痕。
羅拔·砵蘭福星高照的投資事蹟又添一椿,他在小湖路的物業於 1910 年被一位英國年輕人 Samuel Prior 購買,Prior 的太太 Emily Eholt 是礦場領班的女兒,勤勞的 Prior 除了擔任屠夫,還增辦路屋和郵局,其郵址就取名為「Hydraulic」(液壓)。但是 Prior 沒有砵蘭的運氣,也沒有從領班那裡獲得訉息,當他買入小湖商店和屠宰場之後,Bullion Pit 卻宣告停擺。小湖路屋的生意早已停止,Prior 兩夫妻自給自足,仍在小湖生活直到終老,Emily 於 1981 年去世,享齡 90 多歳,其住屋由其家人居住直到現在。更多有關 Robert Borland 的鴻運,我們留待下文《150 哩的牧場主人們》再與大家分享。
福士鎮的唐人村 (Quesnel Forks)
福士鎮是繼馬蠅之後,在卡里布山區第二個成立的村鎮,在巴克維爾尚未統治黃金山區以前,它是採礦者物資供應的主要營地,由一條收費的木橋連接兩岸,有近一萬人經過福士鎮進入黃金山區。到了 1869 年,卡里布黃金熱度退却,有些礦工被北方的奧米尼卡吸引而去,根據卡里布地區第一次人口普查,當時福士鎮白人男性仍有 919 名,白人女性為 69 名,而華人的數量為 720 名男性,華人女性則僅僅祇有六名。
1880 年代,福士鎮受到跳舞比爾峽谷加持,儘管白人離開的多,從太平洋鐵路下崗的華工卻遷入不少,讓這個最早期的礦村一直維持著一兩千名人口,而且由華人佔主導地位,形成一個以華人為主流的唐人村。致公堂甚至於 1882 年在福士鎮成立分社,福士鎮是繼維多利亞,Nanaimo 和巴克維爾之後,當時卑詩第四個最多華人聚集的地方。直到 1890 年代液壓採礦熱潮興起,白人礦工回來了,福士鎮再次興旺,鎮上擁有四間雜貨商店,數間飯店,藥房,肉食店和妓院,而收費的木橋也被鐵橋取代(1898),以連接到對岸的液壓礦井。
福士鎮難免盛極而衰,1910 年 Bullion Pit 礦場停工後,福士鎮的時代任務宣告結束,1922 年,奈爾湖水壩被炸毀後的第二年,因為水位下降,在 Cedar 溪發生的淘金熱成就了麗里鎮,更加速商業和人口轉移至新興的麗里鎮。到了 1940 年代,福士鎮已氣若遊絲,最終剩下不到 50 人,絕大部分是對土地太重感情而不願意離開的華人。
其中以林聲老先生堅持到最後,他在福士鎮生活了大半輩子,從前在好日子的時代,他曾經擁有商店,肉店和餐館,販售新鮮蔬菜和肉類,林聲在當地十分受人尊敬,因為他在大蕭條時期時常接受客人記帳,也願意借貸給許多礦工舒困。但是 1948 年的一場大水災給予福士鎮致命一擊,大水不止將鐵橋冲走,也將最後剩下來人都趕走!林聲不得不放棄他的餐館,搬到奎奈爾與兒女居住。
據當地的說明牌上介紹:福士鎮另外一位「永久居民」宜美金小姐也堅持到最後,她於 1886 年被致公堂的福士鎮堂主黃金從香港「購買進口」,她為黃金堂主生小孩子和照顧雜貨店,她家的雜貨店有一扇窗戶,專門為衣服太髒不能進入店内的礦工提供「得來速」服務。她的雜貨店一直維持到 1940 年代,大水災發生後,宜老太太獨自在家中逝世,被下葬在村内的華人墓地。
1954 年 2 月某日大雪紛飛,福士鎮祇剩下最後兩位居民,當 59 歳土生土長在福士鎮的黃昆金在麗里鎮返回時,意外在途中身故,被另一位居民 Shorty Lahaie (矮子拉黑爾)尋獲,拉黑爾接著也無奈地搬到麗里鎮,自此福士鎮完全被廢棄,最終空無一人。拉黑爾於 1979 年去世,也被埋葬在福士鎮墓地。
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落葉歸根思想,認為如果沒有回到故鄕入土為安,魂魄無法安息。現在福士鎮墓地有一個華人區,這裡有多達 40 名華人男子和幾名婦女被埋葬,在 1928 年之前,所有已故的華人遺體皆會被發掘出來,將它們放入骨袋内,這些袋子上貼有往生者相關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年齡,籍貫,死亡日期,出生地點等,當集滿八至十個骨袋,再將它們放入一個木製的骨盒,然後將其運到維多利亞,再由輪船轉送到香港東華醫院。對此,致公堂的福士鎮分社扮演主導角色,而香港東華醫院則協助將骨骸配送回到最終目的地,這項華人悠久傳統,到了 1937 年日本侵華以後嘎然而止,無法維持。
按照長期撰寫卡里布歷史文章的自由作家 Barry Sale 轉述:自 1877 年至 1900 年在福士鎮擔任政府代表的 William Stephenson 說:「作為一個階級,華人勤奮,清醒和節儉,他們不懶惰,醉酒,奢侈或動盪,沒有公開違反法律,但會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逃避法律。」我想,對於福士鎮的先僑來說,這應該是最好的讚美!
福士鎮剩下的人都搬去麗里鎮了,隨著黃金的熱度過去,河水吞噬了河岸和大部分房屋,福士鎮的建築物開始腐爛。由於福士鎮是加拿大華人參與卑詩省最早期發展的證據,最終被卑詩省府列入歷史遺跡,近年來,福士鎮經過當地熱心人士的努力,已有 18 座建築被良好修復,供人慿吊。
結束這趟卡里布黃金山區的探索,也許大家會覺得加國政府(或海灣公司)太「笨」,那麼豐富的寶藏就那麼輕易任人提取,也許海灣公司業務太忙,她在那時候從毛皮貿易轉向零售,煤礦開採,農業,鋸木廠,漁業和城市土地銷售而忙得不亦樂乎,而且如果沒有黃金吸引那麼多人前來,我們就不會看到有那麼豐富的故事,下文我將帶大家回到威廉氏湖和 150 哩屋,那裡有幾個男人成功和失落的故事!
本文內容參考自:
- http://www.cariboogoldrush.com/maps/127.htm
- http://www.cariboogoldrush.com/maps/137.htm
- http://www.cariboogoldrush.com/people/127mile.htm
- https://www.historicplaces.ca/en/rep-reg/place-lieu.aspx?id=19488http://sites.rootsweb.com/~bccaribo/felker.html
-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 Louis Crosina and the 153 Mile House Store, By Barry Sale 2016
- Some Chinese gold rush history, By Barry Sale 2014
-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 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