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烏騰

Tony 烏騰

Gastown 那些「新」旅店

溫哥華早期的發展其實並非一帆風順,1893 年,華爾街的恐慌性拋售引發經濟連鎖反應,北美景氣陷入嚴重衰退,據說有大半的建築木匠失業了,使得溫市在萌芽期的建築熱潮戛然停止!正當人們開始懷疑這座城市是否還有未來,幸好到了 1898 年,在育空科朗廸克發現了金礦,數以萬計的美國淘金客瘋狂湧向北方,

認識花楸 (Mountain Ash)

花楸 (Mountain Ash) 屬植物包含一兩百種喬木和灌木,是薔薇科 (Rosaceae) 的一員。 薔薇科是是一個開花結果和擁有龐大族群的植物,它大約有一百餘屬和三千多個物種,廣布於全球溫帶地區。薔薇科幾乎包含所有帶有果核的肉質水果,物種非常豐富,除了流行的觀賞樹木和灌木,如玫瑰、石楠、繡線菊和火棘 (Firethorn),還包括常見的 花楸屬 (Sorbus)、山楂屬

鬼鎮 Gerrard (Hwy 31)

鱒魚湖位於 Revelstoke 南陸山區,距離 Nelson 以北約 178 公里,從上箭湖的 Galena 灣渡輪碼頭進入則祇有 32 公里。她被稱為 “沈睡的釣魚勝地”,其附近有許多鬼鎮,除了 Camborne 和 Comaplix 之外,還有 Gerrard (杰拉德),但是杰拉德並不總是那麼安靜!

藏在深山裡的鱒魚湖

越難行的地方我們越來勁!為了探索鬼城,我們進入 Selkirk 黒山內陸,去走一條偏僻小徑,那是藏在 Selkirk (塞爾柯克) 深山裡的 31 號公路 (鱒魚湖公路)。這條 31 號鱒魚湖公路全長 175 公里,始自上箭湖 (哥倫比亞河) 的 Galena (方鉛礦) 灣渡輪碼頭,

從溫哥華看烏克蘭人

截至 2017 年,烏克蘭裔加拿大人超過 150 萬,加國是僅次於俄羅斯,為世界第二大烏克蘭僑民的家園。在加拿大的烏克蘭人對俄羅斯長期陷入「統獨之爭」,他們在士達孔拿社區擁有一座熱烈擁抱前蘇俄的烏克蘭文化中心,

當菜鳥遇到炒地皮集團

你知道溫哥華第一個居民是誰嗎?溫哥華從一開始就不缺乏房地産的投機炒作,財富從來都分配不公。1886 年 5 月,當時溫哥華祇有 600 多座建築物。到了 1889 年底,溫哥華由 20 個人擁有本市 50% 物業,130 人持有 85% 物業,剩下的 15% 留給該市其他 10,000 多名居民分配。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幾位溫哥華早期土地炒家的故事。

歐洲飯店與 Parr & Fee

來到溫哥華蓋斯鎮 (Gastown),大家一定不能錯過 Europe 飯店。它顯然以紐約市的熨斗大廈 (1902) 為藍本,是溫哥華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也是蓋斯鎮最具地標性的建築。您想知道它的兩位建築師:John Parr 與 Thomas Fee 還有哪些精彩作品,請看:

霧淞,雨淞與霜花的奧妙

在極度寒冷的冬天,樹枝經常披掛上白色透明或不透明的外衣,它們以霧淞,雨淞或霜花等不同形式出現,遠遠望去,玉樹瓊花,宛如一片銀白森林,非常壯觀。這些霧淞,雨淞或霜花都很美麗,皆可稱為「樹掛」,但您知道它們如何美妙,它們是怎麼形成,它們之間有甚麼差別呢?

正負兩度是駕駛者的噩夢

為甚麼正負兩度是駕駛者的噩夢?甚麼都是 "百年一遇"!氣候變遷,大自然險象頻傳,使得單純的旅行變成 Adventure (冒險),我們身處北國,感受最深。在十年來不下六十萬公里的自駕旅途之中,我倆不怕嚴寒暴凍,

「暴風雪」抑或「雪風暴」

由於地球暖化造成氣候反常,加拿大卑詩内陸除了夏天面臨熱氣穹頂 (Heat dome) 威脅,引發創紀錄的高溫,以及融冰導致毀滅性的洪水,冬天則有極地渦旋 (Polar Vortex) 來襲,就像 2019 年那樣,加上北極冰層融化,使得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向太平洋西岸撲去,

蒸汽鐘背後的立方體

蓋斯鎮最美麗的風景是楓樹廣場和蒸汽鐘!大家都知道蓋斯鎮有一個蒸汽鐘,那是水街最吸引遊客的旅遊景點,可是在蒸汽鐘的背後,有一排巨大和高密度立方體形式的倉庫,建築在水街和太平洋鐵路軌道之間那一塊最容易淹水的地塊上,它們都是建造在上個世紀之交,科朗廸克發現了黃金之後,

建築師 NS Hoffar 的哥兒們

1885年,當太平洋鐵路公司宣佈格蘭維爾將成為太平洋鐵路的西海岸終點站,它帶來了人口和經濟增長,在 1887 年至 1892 年這短短五年之間,蓋斯鎮興起第一次大規模的建築熱潮,至少有 500 座房屋建築在這個輝煌時代,僅僅在水街與 Cordova 街這兩條最古老的街道,

水街 — 溫哥華第一街口

楓樹廣場 (Maple Tree Square) 位於水街夾 Carrall 街的十字路口,是溫哥華的發源地,在漢彌頓到達的時候,那裡原本有三間旅館和一棵大葉楓樹,其中有兩間在原址上重建的旅店得到改造。這個「溫哥華第一路口」歷盡蒼桑,曾經衰敗沒落,近年因為出現一些城市夢想家而重獲新機,

溫哥華大火與重建

1886 年 6 月 13 日的一個星期天,大約下午兩點炎熱的午後,從海峽吹來徐徐微風,當時 George Keefer 和他的工人受僱於太平洋鐵路,正在漢彌頓街南面(近耶魯鎮鐵路圓屋附近)一處高地上清理樹林,他們將樹樁和樹根堆得像小山那麼高,然後用最原始的方法想將它們燃繞成為灰燼。

溫哥華街道從 Hamilton 開始

話說 1867 年,美國購買了阿拉斯加,兩年之後,橫越北美大陸的橫貫鐵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完成,形成包圍卑詩殖民地的情勢。基於命運的呼聲,也是一種信念,卑詩是大英帝國聯繫亞洲各地的運輸樞紐,加拿大需要卑詩來完成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統一,並阻止美國併呑整個北美。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