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ton (克林頓鎮)
Clinton (克林頓) 本來祇是淘金大道其中一個個小鎮,卻因為內容豐富,不得不用更多篇幅為大家介紹,在本文裡,我們將先帶大家去到這個卑詩內陸高原的門戶,找到卑詩內陸最具歷史意義的古老民居,以及卑詩內陸高原最古老的牧場,除此之外,克林頓有許多為人不知道的地方,她是卑詩省賓客牧場之都,很多牧場推出套裝住宿行程,讓城市人體驗牛仔生活;她還擁有一道一萬年前火山溶岩被冰川切割出來的彩繪大鴻谷,以及一條讓卑詩省庫房揹了很久的「慈善」鐵路。
兩條道路的交匯
從海拔 300 多公尺攀上海拔 900 多公尺,離開最酷熱的火爐區域來到 Clinton (克林頓),就進入卑詩省北部内陸的大高原,因為高原上空氣濕潤,河水充沛,而且是一個千湖之國,非常適合畜牧業發展,也適合退休人士享受田園生活,怡情養老,所以北陸高原現在有很多人居住,也是卑詩省最大的養牧區。
由於最早期的 Lillooet 古徑是取道涼亭山與 Kelly 湖接上克林頓,並不經過現在 99 號公路的帽子溪牧場,克林頓是兩條淘金路線的交匯處,也是進入卑詩北陸高原的門戶,因而成為淘金路上最早興旺的鄉鎮,連發現大金礦的比利·巴克,都來到克林頓越冬,所以她擁有卑詩大陸最早期的輝煌建設,分散在公路兩側,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館,讓人處身其中,彷彿回到那個喧嘩熱閙的年代。
自從 1860 年開始,有很多牛仔每年驅趕牛群,遠從俄勒岡通過奧根山谷來到卡里布山區,在那裡屠殺並出售給飢餓的礦工,後來牛仔亁脆停留下來飼養牛隻,建立起卑詩內陸第一批牧場。1862 年,卡里布黃金山區捷報頻傳,道格拉斯總督宣布修築一條通商大道通往金窩,很多淘金先驅或晚來者便瘋狂湧至道路的計劃路線上搶購土地(當時規定每人最多可圈購 160 英畝「未經測量」的野地),建立牧場或設立路屋,為往來旅客提供餐飮及住宿服務。這些早期的房屋大多以原木砌造,簡單型的「先鋒房屋」為主,後來有些人決定落戶生根,於是便有一些定居型的房屋出現。克林頓是淘金大道上最早興旺的市鎮,因此歷史建築尤其豐富。
克林頓距離卡存溪 40 公里,原名 47 哩屋(從利盧埃特起算),若從耶魯始算,則是 208 公里(130 英哩),她位於卡里布高原最南端的入口,是最早期從利盧埃特來的礦工進入高原第一個落腳的地方,後來篷車之路與利盧埃特的舊徑在克林頓連接,使得克林頓很快成為淘金路上最熱鬧的鄉鎮。1863 年,維多利亞女王親自以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大臣紐卡素公爵 Henry Clinton 的名字為此鎮命名(不是那個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喔),以示祝福!
在卡里布淘金熱的年代,卡里布路上大約每過 80 公里(50 英哩)就設有一個大驛站,方便旅客住宿,現在路上那些鄕鎮大概都是從驛站演變而成,從耶魯到利頓、艾希克羅、克林頓、100 哩屋、150 哩屋,最後到達奎奈爾(Quesnel),很容易就算得出那 600 公里(375 英哩)大約的里程。在一些驛站,我們看到一些華商的蹤跡,有布袋上寫有華商的名字,書桌上還保留着中國革命時期發行,卑詩早期唯一的華文報紙:大漢公報!
克林頓於1860年成立
其實克林頓自從 1860 年便出現第一批定居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鎮上到處都是可以追溯至 19 世紀末期的建築和文物。例如克林頓最盛大的年度舞會是從 1868 年就傳承至今,是卑詩省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傳統,當時是在元旦舉辦,現在改在每年 5 月舉行,第一屆舞會就選在 1862 年落成的 Clinton 飯店舉行(近鎮北的救護車庫),那是由該飯店的第二任老闆 Joseph Smith 在接手飯店時乘慶創辦,舞技出眾的比利·巴克都經常前來參加。
Joseph Smith 和他的合夥人 Thomas Marshall 是卑詩淘金熱潮最早期的投資者之一,他們在 Harrison 古道上擁有數間路屋。1868年,Smith 和 Marshall 結束這些生意轉投資克林頓飯店,他們後來在克林頓也經營鋸木廠,是當時淘金路上規模很大的建材公司。這兩位先驅都在克林頓終老。遺憾的是,這間典雅古老的 Clinton 飯店於 1958 年初夏被大火燒毀,奪走了三名客人的生命,克林頓年度舞會也得搬家,搬到 Le Bourdais 內街的克林頓退伍軍人紀念館(1920)舉行,讓克林頓失色不少。
早期的克林頓是當地的區域行政中心,自 1876 年便擁有獨立的政府大樓,她曾經齊集政府辦工,法院,警局和監獄等功能於一屋,後來法院和騎警擁有自己的辦工室,政府大樓亦經過多次修改,現為 1926 年火災後重建的鎮公所。要衡量一個地方的榮枯,教堂是最好的參照,克林頓第一座的教堂是建於 1865 年的 St. Peter the Apostle (聖彼得使徒)羅馬天主教堂,她位於通往 Kelly 湖的道路上(Kelly Lake Road),該教堂在1892年曾被重建,現在這棟木結構和短鐘樓的教堂是在 1952 年改建後的第三代建物,顯示當時人群仍未完全散去。
在 1950 年代初期,林業成為克林頓的經濟支柱,在全盛時期區內曾經擁有 20 多家伐木廠。直到 1970 年代木業不景氣,多家伐木廠合併成為 Chasm Sawmills,那是總部設在 Quesnel 的 West Fraser Mills 的子公司,但是木材價格數度低迷,這間唯一倖存下來的 Chasm 鋸木場最終於 2019 年關閉。克林頓從淘金熱到伐木時代,再褪色成為現在的牧場小鎮,
BC Express 快運公司
在克林頓博物館,她本身是 1892 年用當地製造的紅粘土磚建造的學校,1925-55 年期間被改為法院大樓,最後變成了博物館,在其後方是卑詩省府騎警大隊建於 1911 年的大馬厩,說明克林頓曾是卑詩騎警的區域總部。克林頓的歷史獲得保留,那得感謝 Payne 家族在1940年代的努力收集,博物館內收藏著大量先驅者的機器、家居用品、手工藝品,相冊文物,以及由華人留下的算盤和磅秤,描繪著克林頓的淘金歷史。
博物館裡面還收藏許多名字叫第一的古董,其中包括一輛 Barnard 快遞公司最早期的貨車,以及一部可以乘坐 13 人的雪橇座車,Barnard 快遞公司於 1862 年由 Francis Jones Barnard (巴納德, 1829-1889)創立,它於 1871 年改組時,獲得省府特許冠名為卑詩快遞公司 (BC Express)。
老巴納德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出身於麻省的新英格蘭家庭,自從建立 Barnard 快遞服務之後,無論在商場和政界都相當得意,歷任卑詩省議員和加拿大下議院議員。老巴納德的兩個兒子也都從政,其長子 Frank 曾榮任卑詩省第十任總督,並被封為爵士,小兒子 George 則當選過維多利亞市議員及聯邦參議員;他的女兒 Alice 則嫁給耶魯選區的聯邦議員 John Mara,後者在 Sicamous 南面擁有一個大牧場,Mara 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Frank 與這位能袖善舞的妹夫關係很好,經常委託他代理很多投資項目。
1886年,老巴納德因為健康因素,將 BC 快遞讓售給其大股東 Stephen Tingley (史蒂芬·廷利, 1839-1915),後者將其總部從耶魯遷至 Ashcroft。這位來自紐賓省的廷利先生原來任職驛馬車駕駛,投資 BC 快遞公司讓他獲得優渥回報,廷利後來還購買了帽子溪牧場和 108 哩牧場,亦是北卑詩輪船公司在 1896 年創立時的發起人,乃淘金路上非常重要的歷史聞人。
卑詩大陸最古老的民居
在博物館的馬路對面有三座很重要的民居,正對面的是帶著山牆風格的 Palace Hotel,它是 1886 年由 Frederick Soues 建造。Frederick Soues 自 1869 年以來一直居住在克林頓,1877 年被任命為副專員,然後擔任克林頓的政府代理人,他擔任該職位長達 30 年,是當時克林頓最有權力的人。
1886 年,Soues 購買了這個地段,並建造這座精美的房屋,在房屋隔壁還有一個大馬厩,它們自 1887 年至 1896 年一直是租給驛馬車經銷商 Emile LaForest 經營 Palace 旅館,以滿足大量乘坐太平洋鐵路而來的旅客需要。後來當 LaForest 決定搬到舊金山為富國銀行驛馬車工作之後,Soues 才收回旅館自住。
據克林頓村公所官網介紹:Robertson 之家是克林頓最古老的房子,它原本是當地著名商人 Frederick Foster (弗特烈·福斯特)於 1866 年建造,作為他的住家,他的商店就在其住家的前面(現已不在),售賣各種乾貨和附設有一個酒吧。福斯特最先於 1861 年便在利盧埃特開設商店,1864 年隨著淘金隊伍將商店從利盧埃特搬到克林頓,買下這間商店繼續經營,福斯特在鎮上投資了很多項目,生意都很順遂(凱利湖牧場就是其中之一),直到 1901 年,福斯特退休後將資産賣光。
福斯特商店和住家在 1932 年由 James Robertson 兄弟購得,並更名為 Robertson 百貨商店。該商店後來兩次易手,直至 1992 年,該店發生火警,不得不結束營業,現在我們在商店原址看到的建築物,是以原來商店相似的外觀小規模重建,提醒遊客這個地方豐富多彩的歷史。至於福斯特建造的 Robertson 之家仍然屹立在雜貨店後方(McDonald Ave 402 號),其從前的橫幅前廊已被一個較小的三角門廊取代,即使 James 退休老去,他的太太 Elizabeth 仍然長期住在上址。
在福斯特商店西側,那原本是 William Ritchie 的鐵匠店(1909-1915),現在的房子是 1950 年代的仿古建築,在其對面被稱為 Robertson 廣場,該處在 1880 年代原來是一排華人商店,包括雜貨店,五金店和洗衣房,還有一間生意興隆的鴉片煙館,該煙館是由合和公司控制,他們可以收取金砂代替貨幣。
對於古董收藏家而言,克林頓仍有好幾家古玩商店可供遊覽,其中一家位於鎮南名叫 Clinton Emporium 的商店,出售許多古董工具,農具,馬車車輪,玻璃器皿,書籍,以及很難找到的奇特稀有的收藏品,大家在閒逛時,不妨順便品嚐店內提供各種烘焙食品,並享受一杯熱飲。
在古董商店對面有一間 Round-Up Motel,是由一位來自台灣,姓高的年輕夫婦經營,旅館室内窗明几淨,不失為一個好落腳處,保羅說他愛上了小鎮的寧靜,也享受著高原上的風土人情,他還向我們介紹了鎮北的 Gold Trail RV Park,其門口附設有一間燒烤「自助餐」,他的肋骨排極富鄕土風情。在這個沒有快餐店的鄕鎮,膳宿的選擇性不多,有具有如此風味的晚餐已感到非常滿意。
Cornish 牧場
在克林頓附近的牧場也許比歷史房屋更加有趣,位在鎮北2公里處的 Cornish 牧場是由一位從舊金山轉戰而來的英國人 John Pollard 於1862年創立。Pollard 和他的其他三個搭檔在 Keithley 溪淘金失敗後,便回到克林頓搶佔土地設立牧場和路屋,Pollard 後來將其搭檔的資產全部買下,將牧場拓展為 640 畝土地,他與其年輕的太太 Kezia Truan 共同撫育 4 個男孩和 3 個女兒,在高原上享受美滿生活,直到 1901 年離世。
1908年,女主人 Kezia 將路屋改建成一幢三層樓更高更大的路屋,可以容納更多客人,她稱它為:Big House。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困難的時代,很多壯男受召出戰,Kezia 的四個兒子也不例外,路屋生意一落千丈,但是 Kezia 與她的兩個女兒同心協力,成功挨過這段艱難時期。當時克林頓鎮北您所看到的土地都是 Pollard 家的,為了管理這片龐大家產,家庭成員日常的工作非常忙碌。
1923年 Kezia 去世,牧場被她從戰場上回來最小的兩個兒子小約翰和 Thomas 分為兩個部分,鑑於汽車日益普及,小約翰將路屋轉型為賓客牧場,接待夏日從城市湧來的遊客。Thomas 在二戰前就將他的股份出售,而小約翰於 1961 年去世,牧場交由其兒子繼承。
儘管 Cornish 牧場現已不再由 Pollard 家族擁有,並且分柝成為許多個私人小牧場,Cornish 牧場的歷史正是淘金道上路面對時代變遷的最佳寫照。現在克林頓鎮上的杜尼街口,有一幢建於 1915 年,山牆風格的 Mat Botterill 故居,Botterill 家庭於 1910 年搬到克林頓,他當時經營著一家驛馬車貨運公司,馬車時代結束後,他轉行從事鋸木廠業務,直至退休。在二戰期間,Botterill 故居曾為 Thomas Pollard 家庭居住。
Maiden Creek 牧場
我們可以找不到 Pollard 的牧場,卻不可錯過 Maiden Creek (少女溪)牧場,她位在帽子溪與克林頓之間,又名為 23 哩屋(從 Ashcroft 起算,與克林頓相距約 8 英哩),是 1862 年由 Edward Dougherty (愛德華·道格迪)建立後,就一直由該家族擁有至今,被公認為卑詩省最古老和同屬一個家族持續經營的牧場。
1848年,年幼的愛德華·道格迪隨著家人從英國移民來到安省,成年時跟隨卑詩淘金隊伍去到巴克維爾闖蕩。1862 年,當道格迪聽聞篷車大道始建,他跟 John Pollard 的想法一樣,便立刻從礦區趕回到克林頓,在一條河邊圏購土地,設立了這個路屋和牧場。
少女溪原本沒有名字,其名字可能源於一位悉古潘少女,她嫁給了族內一個英俊戰士。有一個秋天,戰士出去狩獵之後卻久久不歸,少女坐在溪邊一直苦等她的丈夫。等呀等,等了很久之後,當她終於盼望到丈夫出現時,他卻帶著另一個部落的妻子回來,少女悲傷不已,結果含恨而終,據說是死於一顆破碎的心,並被埋葬在她等待的溪邊。
愛德華的妻子伊麗莎白比悉古潘少女幸運得多,他們在 1871 年結婚,16 年内總共生育 4 個女孩和 5 個男孩,他們的路屋以其熱情好客和美食而聞名。不幸的是,愛德華只有 57 歲,並在 1897 年去世,牧場的擔子就由伊麗莎白一力承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伊麗莎白退休,牧場交由其最小的兒子 Charles 接管,查理娶了 Pollard 牧場的女兒,他們又有 9 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查理一生都在牧場上生活,並於 1968 年去世。
2012 年,少女溪牧場昻首邁入 150 週年,Dougherty 家族五代後人合共 300 多人齊聚在牧場享受這歷史的光榮時刻,卑詩省府也送來一塊「世紀牧場」匾額加以慶賀。少女溪牧場現正由其第四代的 Raymond (查理的孫子)與其兒子 Tyler 管理,繼續締造由同一家族持續經營最久遠的牧場歷史紀錄。
Chasm 生態保留區
離開克林頓,如果沒有人提醒,是很容易錯過在出城 15 公里,在邦拿帕山谷的上游,那裡有一條岔路通往一個一萬年前火山岩被冰川切割出來的大深淵峽谷:鴻谷(Chasm)生態保留區。這一個被冰河切割出來的大鴻谷,長約 8 公里,寬約 600 米,深達 300米,這一層層由六角形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峭壁,經過冰川磨擦侵蝕,在陽光照耀下表現著紅棕黃紫各種顔色,這也是克林頓被暱稱為 “Cut-Off Valley” 的由來。Chasm 鴻谷由高地,沼澤和湖泊形成的生態系統,支持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山谷裡的樹木,以雲杉和黃松樹(Ponderosa Pine)居多。
也許更少人知道,克林頓有一條與淘金公路平行的鐵路,是由太平洋大東方鐵路公司(Pacific Great Eastern Railway, PGE)興建的大東方鐵路(後來改稱:卑詩鐵路),該公司成立於 1912 年,是 Richard McBride 省長的大計劃之一。大東方鐵路花了三年時間鋪設,自從 1915 年開始,列車從北溫哥華發車,走海天公路和 Lillooet 公路這兩條偏僻的路徑,經過 Whistler,Lillooet,Pavilion,Kelly 湖到達克林頓。大東方鐵路原本計劃建造到喬治王子鎮與新建的太平洋大鐵路(GTP)連接,可是當它蓋到克林頓就破產了,將爛攤子交回卑詩省府承接。時任省長 John Oliver 勉為其難繼續興建,1921年,大東方鐵路勉强興建到 Quesnel 才暫時停止建設。等到二戰之後,省府重新啟動興建計劃,終於在 1952 年將軌道接通到喬治王子城。
這條路線雖然為沿線鄉鎮帶來不少便利,可是北部人口實在太少,貨運量不足,因而嚴重虧損。不過,儘管大東方鐵路營運不佳,卻意外終結了 BC 快遞公司(1861-1921)剛好滿一甲子的運送業務,也因為大東方鐵路不經過 Ashcroft,該站失去樞杻作用,熱鬧的情景亦回歸平靜。
遊覽卡里布淘金之路,有幾個年份是需要稍為記住的:1858 年,菲沙河上首先發現金沙;1865 年,篷車大道全線通行;1886 年,太平洋鐵路(CPR)完工通車;踏入 1910 年代,太平洋大鐵路(GTR)與大東方鐵路(PGE)開始建設,每一段時期都對淘金路上的經濟型態帶來不同程度的時代變遷。到了 1926 年 Fraser Canyon 汽車公路建成,卡里布路上大部分路屋都走入歷史。
本文內容參考自:
- https://village.clinton.bc.ca/https://www.memorybc.ca/
- http://www.cariboogoldrush.com/http://www.quesnelmuseum.ca/
- Royal BC Museum
- Michael Kluckner 著作:《消失的卑詩省》
- Golden Nuggets: Roadhouse Portraits Along the Cariboo’s Gold Rush TrailBy Branwen Christine Patenaude(1998)
拍手!圖文俱佳!考證講究!真的太精彩了~ 期待接下來的故事。